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6:31

三千步里识人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273次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6:48

内心强大才有尊严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424次   我家楼下住着一个拾废品的老人。我经常会把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拿下去,放到他家门口,他收得倒也心安理得。但是有一次我想给他钱的时候,他却坚决地拒绝:“你给我废品我收下,但是钱绝对不能要。”老人活得很单纯,活得很有尊严。
  
  我有一个同学的父亲是个转业老兵,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贫。虽然贫困,但他家的桌子总是擦得一尘不染,我震慑于老伯一口洪亮的山东腔,以及他那威严的仪容。而他的孩子尽管一身旧衣早就洗得发白,却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他家那极尽简朴的陈设,窗明几净,堂堂正正,让我明白古人所说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也就是贫而不贱,且有一股自重自尊的清气。我曾见过很多这样的老人:他们有的是热心公益的钢厂工人,有的是沉醉翰墨的退休教师,有的是自得其乐的风筝高手。无论身份高低,这些老人无不精神抖擞,好像自己正在干一件天下间最重要的大事。这种人虽是平头百姓,任何人见他都得敬三分。
  
  尊严往往是内心的感觉和感受,内心强大了,就会有尊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7:37

一个英国贵族的首相之路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5月11日,戴维·卡梅伦成为伦敦唐宁街10号的新主人。虽然很多英国选民并不满意“又选了一个伊顿人当首相”,但与顶着金融危机和官员腐败双重压力的前任首相布朗相比,43岁的卡梅伦_这个年轻的“老政治家”以及他身后被工党挤下执政宝座13年的保守党,多多少少代表着一种改变。对现在的英国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他像托尼·布莱尔
  
  卡梅伦出生在伦敦,成长于伦敦西郊伯克郡的传统白人社区。父亲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母亲来自一个被册封男爵的名流显贵家庭。卡梅伦习惯别人叫他戴维,但如果细数他的全名“戴维威廉姆·唐纳德-卡梅伦”,就会发现,原来他还是英国昔日国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后裔。从伊顿公学毕业,就读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和经济学专业,卡梅伦1988年完成了一个典型英国政治家的受教育历程。
  
  卡梅伦在大学时代并不热衷于政治,甚至以狂饮和行为放荡不羁著称,但由于出身保守党家庭,大学刚毕业,他还是自然而然成为一名保守党人,先在保守党的政策研究部门任职。“究竟要不要每天西装革履,生活枯燥但又要有板有眼地做一个英国政客?”卡梅伦的内心曾有过挣扎。即便给当时的英国首相梅杰做文字秘书,也不能满足卡梅伦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不久,他改行去了一家商业电台当媒体人,一干就是7年。与布朗等人一样,年过而立的卡梅伦意识到,自己渴求的还是在政坛施展抱负。1997年,卡梅伦重归政坛,并在2001年成功当选国会议员。这一年,他35岁。
  
  很多人把卡梅伦与当年的托尼·布莱尔相提并论,认为他才是布莱尔时代的真正继承人。卡梅伦不仅有着和布莱尔同样年轻就当选首相的经历,两个人也都性格外向,善于面对公众侃侃而谈。这次大选期间,布朗领导的工党多次攻击“卡梅伦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关经理,说得头头是道,但流于形式”,但是英国人用选票告诉布朗,他们的确更喜欢卡梅伦,这个年轻政治家将自己对政治改革的想法,用一种鼓舞人心的语调展现在了大家面前。相比之下,布朗那沉重的语调则更像在发号施令。
  
  《泰晤士报》这样点评卡梅伦:他和托尼·布莱尔非常相似,都试图通过党内一个主张改革的小集团来强行推动自己政党的改变。卡梅伦不是那种贵族式的老派保守党人,他一直主张保守党要比政治对手工党更接近现代英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8:02

 
  走街串巷掩盖贵族形象
  
  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言行一致,卡梅伦从2005年当选保守党党魁以来,就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到国会上下班,借机宣传自己的环保理念和亲民态度。但这并不代表在所有英国人眼中,他都是完美的年轻政治家。人们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他能否诚实地履行自己的政治理念。除了外交、经济等重大问题,在环保问题上卡梅伦遭到了不少非议。在伦敦想见卡梅伦并不难,如果有耐心,就能在诺丁山的卡梅伦居所外等候他每天早上出门跑步、买报纸和牛奶。但细心的英国记者发现,这种环保形象其实是有“水分”的。
  
  当上党魁第一天,“投蓝党一票、走绿色之路”就成了卡梅伦的口头禅。但2007年,记者拍到这样的照片:朝气蓬勃的卡梅伦骑自行车上下班,司机开着汽车跟在后面驮着公文箱、皮鞋和干净衬衣。2006年,卡梅伦坐火车前往乡镇宣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环境优势,但他是乘直升机去的火车站。这次大选期间,卡梅伦常脱去西服外套、卷起自衬衣的袖子与人谈天,但他永远油光整齐的发型和典型的伦敦西区口音,让老百姓感到这不是一个从自己身边长大的年轻人。英国《经济学家》评论说,在卡梅伦身上再次看到了一个被伊顿式贵族教育文化培养出的上层阶级代表,这和眼下英国的低迷经济显得那么不和谐。
  
  卡梅伦一直努力用走街串巷、访问少数民族社区等方式来打消人们对他“贵族形象”的看法,但媒体还是暗带嘲讽地点评说,贵族气息不是那么好掩饰的。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卡梅伦一直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甚至把自己的私宅当成样板房,可是,斥资1万英镑、聘请生态建筑师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循环滤水系统、风力涡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打“温情牌”赢民心
  
  当生活理念实在很难和寻常
  
  百姓靠近时,卡梅伦开始用“家庭温情牌”拉近与民众的心理距离。在英国独立电视台4月2日播放的个人专访中,卡梅伦眼含热泪、言语颤抖地谈起去年2月,他那身患残疾、久病难愈的6岁儿子伊万过世的悲伤经历。他说丧子之痛持续了很久,一度让他决定不再从政。“但后来一想,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工作中来,为社会公众服务,这是一个议员的责任,也是我想要做的。”“慈父形象”显然给卡梅伦加分不少,因为过后不久他的竞选团队就欣喜地看到,保守党的支持率稳步上升。
  
  此外,“夫人牌”也是卡梅伦近5年用得最多的助选策略。妻子萨曼莎·卡梅伦是一个准男爵家庭的女儿,目前是英国一家奢侈品公司的创作主管。作为一名职业女性,萨曼莎早已表明即使丈夫当选首相,自己也不会辞职。2005年卡梅伦当选保守党党魁以来,她就一直扮演着帮助丈夫四处拉票的重要角色。她有孕在身,却坚持陪伴在卡梅伦身边,两人的伉俪情深也给选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萨曼莎将怀着身孕进入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9月就会诞下她和卡梅伦的第四个孩子。这让很多英国老百姓兴奋不已,在他们看来,首相官邸有新婴儿诞生是国家兴盛的象征。聪明的卡梅伦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在4岁儿子出生时,他休了产假,女儿6岁上学,他送她去公立学校,而不是自己当年的贵族公学。这位新英国首相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告诉人们:忘记旧式的保守党,他会领导英国再次走向改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8:21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62次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时,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那是战乱烽火年代,但后来我们中国大地上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人,是他在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一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即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他性温口讷,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时,成立了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每两周一次科学报告会,轮流作,“范围极广,如天演演说、苹果选种、无线电报之设备、测绘法、力、废物利用,等等”。当时,他不过17岁,拟订的会员守则是: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实求学,切实做事。
  
  那种青翠的朝气里,满满的是中国大学刚刚起步的生机。
  
  1918年,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清华执教。当时国内科学研究之窘境,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他的学生回忆:“第一届物理有四个人,第二届只有两个人,第三届只有一个人。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三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的,所有的课都是他一个人开,不是他想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他想请人家来,人家不来,也请不到。”
  
  即使在炮火中的西南联大,他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李政道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得不认真,要扣去25分”。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那三张学生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来做行政的工作。
  
  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却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1937年,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
  
  冯秉铨毕业时,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1929年,他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六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见到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那点嫩芽,是硬生生从石头底下顶上来的。清华的校史记载:“早年的清华隶属北洋政府,实行的是校长个人专权,校长多为官员政客,既无多少学问,更不懂管理,且校长更替十分频繁,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927年,清华成立教授会和评议会。教授会由各科系教授组成,教授会成员投票选举各科系主任。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评议员由各科系推举的教授担任。第二年,他当选评议员,当时不满30岁。
  
  从1929年至1931年的两年间,清华没有官方委任的校长,纯粹由教授会代表全体教授治校。当时教授会的宣言是:“清华并非行政机关,学校完全可以超出政潮,独立进行。”
  
  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会知道,钱学森去世前的疑问,不光指向未来,也是一次拼力的回头一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8:36

  二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一人叫熊大缜,是他人生里最深的一段感情。
  
  1938年,熊突然说要去冀中抗日。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那些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地雷,来自这些学生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战争中,熊大缜被怀疑是汉奸,遭秘密逮捕。没有调查核实,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他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块砸死。
  
  从平津来冀中参加抗日的知识分子近百人受到株连。此后,因为再没有科技力量自制弹药,战士们只能拿着空枪,把秸秆塞在子弹袋里作战。
  
  1947年6月23日,他在日记里写道:“今日是旧历端午节。每逢端午,吾想到大缜。九年前的端午,他从内地回到天津,那是一个Surgrise。谁知道以后的事多么可悲。近几天在读《白石道人歌曲》,看到他的‘五日凄凉心事’句,更增悲痛。”
  
  这件事并没有结束。1968年,他已经70岁。因为熊大缜,他被认为是“国民党特务”,遭到逮捕,入狱一年半。
  
  看过提审记录的黄廷复说,他所有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之后,他由红卫兵组织隔离审查。
  
  他出现幻听,认为有电台在监视他,“一举一动都有反映,他喝一口茶,电台就说他喝茶不对,他走出门,电台就叫他马上回去”。
  
  他的侄子看着他,“甚觉悲哀”地说:“你是学物理的,你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根本没有这种事,、是幻觉。”
  
  他说:“有,是你耳朵聋,听不见。”
  
  他再次入狱,出来时已身患重病,小便失禁,双腿肿胀难以站立,整个身子弓成九十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8:47

  二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一人叫熊大缜,是他人生里最深的一段感情。
  
  1938年,熊突然说要去冀中抗日。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那些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地雷,来自这些学生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战争中,熊大缜被怀疑是汉奸,遭秘密逮捕。没有调查核实,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他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块砸死。
  
  从平津来冀中参加抗日的知识分子近百人受到株连。此后,因为再没有科技力量自制弹药,战士们只能拿着空枪,把秸秆塞在子弹袋里作战。
  
  1947年6月23日,他在日记里写道:“今日是旧历端午节。每逢端午,吾想到大缜。九年前的端午,他从内地回到天津,那是一个Surgrise。谁知道以后的事多么可悲。近几天在读《白石道人歌曲》,看到他的‘五日凄凉心事’句,更增悲痛。”
  
  这件事并没有结束。1968年,他已经70岁。因为熊大缜,他被认为是“国民党特务”,遭到逮捕,入狱一年半。
  
  看过提审记录的黄廷复说,他所有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之后,他由红卫兵组织隔离审查。
  
  他出现幻听,认为有电台在监视他,“一举一动都有反映,他喝一口茶,电台就说他喝茶不对,他走出门,电台就叫他马上回去”。
  
  他的侄子看着他,“甚觉悲哀”地说:“你是学物理的,你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根本没有这种事,、是幻觉。”
  
  他说:“有,是你耳朵聋,听不见。”
  
  他再次入狱,出来时已身患重病,小便失禁,双腿肿胀难以站立,整个身子弓成九十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9:01

科学家也有文艺范儿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美剧《生活大爆炸》热播,科学家和极客成了最时尚的人士。其实西方科学家一直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幽默感,并不是不解人事的书呆子。
  
  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费什尔有一次遇见了小说家赫尔曼-苏德曼,苏德曼感谢费什尔发现了佛罗拉(一种安眠药):“你知道,它的效力太强了,我简直不用服药,只要看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佛罗拉,就足以入睡。”费什尔说:“太巧了,我要是睡不着7,我就拿起你的一本小说。事实上,我只要扫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任何一本你的美妙的小说,就足以倒头便睡。”
  
  赫尔曼·苏德曼也不算是太烂的作家,葛丽泰·嘉宝和约翰·吉尔伯特主演的《肉与魔》就是根据他的小说《不朽的过去》改编的,这是上世纪20年代的情色片代表,并且问鼎当年的票房冠军。
  
  而费什尔的个人修为,我没有找到资料佐证。不过,老一辈的科学家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文理双料的倒是事实。冯·诺依曼10岁的时候就通读7世界史,并且能和别人饶有兴致地分析一战局势;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4岁已能登台演出;玻尔年轻的时候和丹麦哲学教授赫弗丁一起研究哲学,并且指出7后者著作的若干错误。许多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科学家人文素养都比较不错,和专业的艺术家、历史学家、小说家也能聊得开,有的甚至锋芒更劲。费曼时代,美国想给科学家增加人文素养,最后作报告的人竟然全是物理学家,那确实是一个文理兼通的时代。
  
  费曼常常说自己是一个“片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看看他究竟有多“片面”:他不仅研究物理学,还研究语言,研究桑巴鼓,研究裸体画,研究玛雅历史,研究收音机等等。费曼在巴西待过一段时间,加入了一个叫“可巴卡班那的骗子”的桑巴乐团,在里面担任“邦戈鼓鼓手”,他后来甚至为旧金山的专业芭蕾舞团当过鼓手。费曼和一个艺术家两人约定“我教你量子力学,你教我绘画”,后来他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一次决定举办一个文化讲座,主讲玛雅文化,而讲师就是花5个月破解谜题、成为玛雅文化专家的费曼……
  
  不过费曼虽然非常全面,但是他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思维也太跳跃,讲课和文章很难懂,这也是为什么他没有带出好学生的原因。跟他同时代的施温格大概也和他有相同的毛病,据说施温格第一次作自己的场论报告时,除了玻尔在那里点头同意,剩下的人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既然玻尔点了头,大家就认为对了。紧接着费曼上去,也讲场论,讲得无比穿越,这下连玻尔也听不懂了。
  
  玻尔反感两人是有原因的。由于小时候的哲学熏陶,玻尔写论文特别讲究遣词造句,他可以不知疲倦地把一句话翻来覆去斟酌,以寻求一个最佳表达方式,为此他不在乎花费多长时间,有时候要考虑几个小时。你可以说他是追求逻辑的严谨,但是实际上他确实不是在意这个,而是文采。有一次帮玻尔记录口述内容的卡耳卡尔实在忍不住了说:“但是我们写的确实不是诗啊。”玻尔回答说:“但是我们所做的也许只和诗有表面的不同。”卡耳卡尔反驳:“你或许记得乔治·布兰代斯(丹麦哲学家)警告易卜生,凡是可以用散文表达的东西就不应该被写成诗。”然后这两人就谈论了数小时的布兰代斯和他的作品……
  
  上面这个故事有一个有意思的结尾。数小时后,玻尔终于意识到两人是在写论文,他说:“我们扯到哪儿去了?哦,对了,你一定不要相信我会愚蠢地认为一段文章比另一段文章短一点就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找到一个什么地方来进行一种挑战,并问你自己‘所有这一切能不能讲得更好一些’。诗的形式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所造成的困难,这些困难迫使诗人们使用表述的最大准确性。”
  
  这句话大概是我看过的对文体最为准确的描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39:19

留守儿童的美丽妈妈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30次   20岁的女孩要办希望小学
  
  2002年夏日的阳光在河南周口许湾乡女孩李灵的记忆中灼热却又充满一丝伤感,20岁的李灵从淮阳师范学院毕业了。拿到毕业证书那天,走到村口,她看见两个六七岁的男孩子正头对头地玩玻璃球,李灵的孩子气忽然上来了,跟他们一起玩了起来……
  
  直到玩累了,李灵才忽然意识到什么,问:“今天是星期几?”
  
  其中一个小男孩抬起头来看她一眼,摇摇头:“不知道。”李灵却自己想起来了,那天是星期二,小学里还没有放暑假,可是这两个孩子为什么没有上学呢?
  
  李灵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都是留守儿童,一个跟着大伯,一个跟着爷爷奶奶。父母不在家,家里生活又贫困,根本没有人送他们去学校。
  
  回到家问了父母,李灵才知道,村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没有去上学。
  
  那天晚上,一向沾着枕头就睡着的李灵失眠了……等到天亮,辗转了整晚的她从床上爬了起来,发现父亲已经起来了,李灵对父亲说:“爸,我想办所希望小学。”
  
  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父亲并没有吃惊,只是问:“你想好了?”
  
  “想好了。”李灵抿着嘴唇用力点点头。
  
  “只要你不后悔,爸支持你。”
  
  那是2002年6月末的清晨,院子甚至整个村子都宁静安详,20岁的女孩李灵做出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你们回家吧,学校不办了
  
  2002年7月,父亲办理了开办学校的相关手续,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在村里租了8亩地,然后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8万元钱,建起了三间标准化教室,购买了桌椅板凳。李灵打算暂时只收一到三年级的学生。
  
  2002年最炎热的季节,李灵到处“游说”要好的同学来当老师——这也是李灵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因为她能支付的教师报酬非常非常少。但她的真诚还是感动了和她一样充满热情和爱心的几个年轻人,2002年9月,李灵的学校“开张”了。她在那天早上走上了自己搭建的讲台。李灵欣慰地在这些孩子中间看到了两个月前和她一起玩玻璃球的那两张可爱小脸。
  
  那一刻她也许并没有想到,接下来迎接她的,便是最现实的重重困难。
  
  资金紧张是意料中的事,100元学杂费中,还包括管孩子们吃一顿午饭。因此除了教师,学校里还需要有负责其他事情的人员。为了省钱,李灵拉来了母亲做炊事员兼管理员,拉来婶婶姨妈做帮工,还“哄骗”着姥姥把种庄稼的地改种蔬菜……后来,李灵一家人干脆都搬到了学校。
  
  2002年冬天,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一个年轻老师离开了,走的时候,他对李灵说了声“对不起”,说这个月工资不要了。李灵沉默地把应该支付的工资给了那个年轻老师,然后,同样说了声“对不起”。
  
  第二天中午学生下课时,母亲还没有把饭做好,心情原本就不好的李灵更加焦躁起来,抱怨道:“妈,怎么那么慢,没看时间啊?”
  
  母亲直起腰来看了她一眼:“你这孩子,天这么冷,火不好着。”
  
  “那你不能早点儿动手?”李灵抱怨的口气加重了。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重新弯下身去弄灶火。有天晚上,父亲对李灵说,为了那顿饭,母亲一大早就出去找干柴了,那段时间天气不好,下了两场雪,到处都是潮湿的,所以饭做迟了。想起母亲每天浸泡在冷水里洗洗涮涮早已经裂了口子的双手,李灵内疚不已。
  
  她来到父母居住的小屋前,轻轻推开门——屋里扑面而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和室外相似的重重寒气。生性倔犟的李灵再也忍不住扑到母亲怀里放声大哭,她忽然感觉自己走的这条路真的太难太难了,要最爱的亲人跟着她一起受苦。第一次,她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李灵红肿着眼睛走进教室,对等待上课的几十个孩子说,你们回家吧,学校不办了,我不教你们了……话没有说完,她便逃出了教室。
  
  昏昏沉沉睡了一上午,李灵感觉孩子们似乎真的一个个离开了。中午,院子里没有他们的声音。她的心,也像被掏空了一般。午后,依然寂静,可是李灵却觉得有些异常,她爬起来,走到教室门前一看,孩子们全都回到了教室里,一个不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李灵忍住不久的眼泪再度冲出了眼睛。她知道,不管多么艰难,这条路,她也要往前走。
  
  学校绝不停办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好好读书,她付出了全部努力。有些孩子家境实在贫困,她知道后,连那100块的学杂费也不收了——这样的情况很多。
  
  2005年春天,母亲甚至买不起做饭用的油和盐,经济贫困到了极限。这个时候,有个生意人看中了学校的地皮,找了她很多次,想要高价租赁。起初,李灵很坚决地拒绝了,可是时间久了,她决定把房子租给那个生意人,学校暂时停办,以后有了条件再说。
  
  李灵的决定,立刻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范老师和彭老师。他们对李灵说,就算当初连续三个月没能领到工资,他们也从没想过要离开。即使再苦再难,他们都愿意和她一起坚持。两个老师的态度让李灵羞愧不已,她清醒过来,果断地拒绝了那个生意人。
  
  2006年开始,农村中小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学生上学免除学杂费,很多孩子就转到其他的学校,李灵的希望小学,面临着学生生源的挑战。
  
  在和老师们商量之后,李灵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公立学校不收学杂费,我也不收。”她决定只享受国家每个学生115元的补助,用这些补助给老师发工资。
  
  到2007年秋天,李灵算了笔账,她的外债已经从8万元增加到16万元。她的学校,却因为学生太多不得不扩张。她现在连借钱的地方都没有了。2008年7月的一天,李灵病了,她没想到学生们竟发动了一场募捐,30名二年级的孩子你一毛我两毛地凑了16块钱,给她买了水果和方便面。看着那些纯真可爱的小脸,李灵又哭了。
  
  她说,只要她在,学校永远不会停办。
  
  2009年,李灵发现,城里的孩子家里有电脑学校有阅览室,而自己学校里的几百个孩子,常常为一本童话书争来抢去,应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阅览室,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2009年夏天,李灵坐车来到了省城郑州,她先在一个城中村租了间便宜的房子,然后骑着一个好心人借给她的三轮车,买了一顶大草帽,开始了自己回收废旧图书的生活。
  
  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从6月开始,常常是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李灵骑着三轮车每天一大早开始走街串巷。身上背着的包里,通常是几个烧饼和一瓶凉白开。为了节省时间和钱,李灵几乎每顿饭都吃烧饼,以至于路口卖烧饼的人已经认得她,每次不等她开口,就会先把几个烧饼递过来。
  
  收来的图书,她仔细清理,认真摆放好。晚上睡在图书旁边,虽然疲惫,李灵却知足。
  
  乡村女校长“感动中国”
  
  李灵奔走在郑州街头的时候,一个为她而感动的网友,把她的故事放到了网上,一夜之间,李灵的故事传遍了网络。
  
  李灵忽然成了名人,而她的希望小学,也开始被社会各界关注。她回去之后,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和信件,各种捐赠的钱款和物品也随之寄往学校。起初,李灵有点“蒙”,后来才清醒过来。她小心地把每笔爱心捐款捐物都做了记录,并把所有的账目公开,除了置办些教具,剩余的钱都拿来翻新和新建校合。而她之前所欠的外债,还始终欠着,她没有动用捐赠的一分钱。
  
  2009年,李灵的希望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乡第三名,这让李灵有些骄傲。她笑着说:“提高教学质量是硬道理。”此时这个为了忙碌事业至今依然单身的女子,笑容有点羞涩,有点幸福。
  
  2010年初,李灵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于丹这样说:“在花开的年纪,她甘愿做泥土,为了更多的花开……”而新的一年,李灵的愿望是:成立一个李灵留守儿童基金会,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教育。
  
  李灵的学生,8岁的高翔说,自己的理想是长大后继续当老师,办这个学校。9岁的女孩高展却要在长大后给李灵老师买一件最好看的衣服。无论孩子们的志向高远还是平凡,都表达了对李灵最真诚的爱。在所有孩子眼中,李灵不仅是一个80后的乡村女校长,还是他们最美丽的妈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42:43

爱到苍凉的少年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在我的网友中,他是最小的一个。那时他19岁,已经离开学校,没有工作,父母也不管他。让他备感幸福和自信的是,竟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喜欢他,喜欢得又快乐又疼痛。
  
  她会拉着他到距离城市很远很远的地方兜风,变魔术般,拿出精致好吃的东西喂到他嘴里。用甜蜜、纯真的声音说“乖啊,乖啊”。他闭上眼睛,害怕她看到他眼睛里的泪水。从来没有人这样宠过他,爱过他——跟父母在一起,他总是最后一个吃完饭,故意地慢,希望他们多对他说几句话,可爸爸总是第一个默默走掉,妈妈就拿走空着的盘子和碗,到厨房里一言不发地洗刷,弄出惊心的声响——他们的关系日益紧张,差点离婚。
  
  他很珍惜她,用仅有的零花钱给她买小礼物,而她会加倍地回报他,让他心生不安和羞愧。他会牵着她的手顺着废弃不用的铁轨安静地散步,他会费力地攀爬到树上给她摘最繁密最娇艳的桃花,他会一条连着一条给她发送短信,拼接起来,就是一封虔诚浪漫的情书……没有话费时,他会骗妈妈要,甚至跑到年迈的奶奶那里讨要,奶奶一个人过,靠捡拾废品赚些外快。
  
  凭借父亲的人脉,她找到了工作,第一个月就给他买了一身清爽又热烈的运动服,还有运动鞋和白色内衣,用去一半工资。他却没有勇气穿,他害怕自己没有机会挣够给她买礼物的钱。也许由于工作忙,他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他也习惯了呆呆地躲在家里胡思乱想,所发的短信没有以往的频繁、火热。
  
  一天,她带他到滨河的饭店吃了一顿海鲜,又玩了摩天轮,最后到迪厅蹦跳嗨歌。她紧紧地拥抱着他,他才猛然发现她眼里蓄满泪水。她低着头,给他致命的一句:“我们就此分开,你要好好的!”他震惊异常,浑身发抖,问她为什么。她回答父母不愿意,他们说除非他找到跟她月薪一样的工作,提前买好房子和车。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面带微笑陪她跳完最后一曲,然后招手为她拦一辆的士,去掏钱时,竟发现口袋里连一块钱都没有,只好尴尬地关好车门,挥手再见,再见,再见,永远的离别,不会再有相见的机会。
  
  开始,他一个人走在灯火辉煌的街头,还一脸苦笑,很快就笑出了声,笑出了眼泪。
  
  “姐姐,你知道吗?你知道是穷杀死了我的初恋吗?”事过很久,他谈起自己的初恋,依然无限伤心,又苍凉到无语。
  
  我约他出来,想面对面安慰他。冬季的吉林滴水成冰,他却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衣襟上露出一个剐破的口子,没人缝补。看到我,他傻乎乎地笑,搓着两手。我急忙迎他来到我的服装店,送他一件崭新的鸭绒袄和两条厚围巾,其中一条是给他妈妈的。
  
  我告诉他,我和丈夫最初也是穷姑娘、穷小子,甚至吃不饱饭,但穷不是最严重的事情,无所事事才是最叫人担心的。只要我们肯努力工作,未来的幸福是可以预期的,是能够赢得的,请相信自己,相信爱。他微笑地坐着,没有在网上那么健谈,甚至有些腼腆。他绞着手指,频频点头。
  
  后来,他又有了女朋友。遗憾的是,对方因为他没有固定的职业而再次选择分手。我劝他学得一技之长,可以先让自己安身立命。
  
  他聪明又勤奋,很快成了面点师,工资虽少,却很快乐,对生活和爱依然憧憬。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一直不停地谈恋爱,不停地分手,其中的原因,他总是概括出一个“穷”字;“我20多岁了,还是穷,穷得爱情也讨厌我了,我一直是为挫败而恋爱的”,他经常跟我说这样的话。
  
  我知道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穷只是一个开始,他却把它当做必然的结局。我继续鼓励他,要他坚持努力干,信心百倍地相爱,不要轻易放弃,尤其是当女朋友声称分手时,也不要“顺水推舟”,一败涂地。恋爱也是人生,以一颗苍凉惊恐的心来恋爱,怎能温暖和长久?
  
  今年他24岁,本命年,老人说本命年里会有坎坷挫折。也许,我们年年都是本命年,需要谨慎再谨慎,奋斗再奋斗。我希望他不再拿苍凉描述自己,而是勇敢坚强地生活下去,爱下去,直至拥有雪白的真爱、斑斓的幸福。
页: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