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6:51
爸爸,快回家烧饭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要不是因为老唐去世,我们恐怕都把他,还有他的女儿小唐给淡忘了。
老唐和小唐父女俩都是我们单位的“职工”。
老唐在职时,他的岗位很难用一个词来界定:单位的水电出了故障,他是水电工;谁要是缺纸缺笔缺信封之类的办套用品,就会找他领,那时他是仓库保管员;谁家遇了红白喜事,领导首先支派的也肯定是他,他是最合格的亲善大使;我们来了信件或稿费单,老唐又成了收发员……
老唐能干,也肯干。这样的人,容易赢得尊敬,也容易遭遇漠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有人情味的领导。他退休的那年,头儿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摇摇头,说,没有,确实没有。领导知道老唐并不是矫情,说,让你小女儿到单位来上班吧,下周就来,班子研究过了。老唐慌了,嗖地站起来,手直摇:那……那哪行,我那女儿哪能做事,她会给单位抹黑,让人家笑话呢!
领导并不是不了解老唐的小女儿,但他们在心底确实想照顾一下老唐。小唐当时二十五六岁,长得跟电影明星似的,要是不发病,不仅谦谦有礼,而且细致温柔,可谓人见人爱,但一旦发病了,就是十足的疯子,骂人、打人、砸东西……我们见到的老唐,一年当中,总有几次鼻青脸肿,头上、脸上问或包着白布。
老唐的钱像水一样流走了,但小唐的病并无好转,万般无奈的他最后听从医生的建议,放弃了治疗。对医学死了心的老唐,心中爱的火焰却从未熄灭。女儿发病时,老唐总是一马当先,他瘦弱的身体就是保护妻子的钢板,就是供女儿发泄的充气娃娃。
小唐清醒后,常会抚摸着老唐的伤口问:“爸爸,你这是怎么搞的?”老唐总是若无其事地笑着说:“不小心摔的,不疼的。”……如果说这些年来只有一个人不知道老唐身上的累累伤痕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个人只能是他的女儿小唐。
我们的头儿并不是真的要小唐每天来上班,他们只是找一个给老唐补贴生活的借口。在领导们的再三说明之下,老唐没再推托,他毕竟要食人间烟火,他太需要钱来还债了,最终默默地接受了每个月以他女儿的名义领到的几百元“工资”。十多年来,单位里的人都知道老唐的女儿“不劳而获”,但从未有人对此非议过。
老唐最后一次激起我们的伤心和哀叹是在年后不久,他带着累累伤痕,也带着对女儿无尽的牵挂离开了这个世界。与他告别的那天,单位几乎所有的职工都早早地去了。我们注意到小唐也来了,当我们一眼瞥见小唐苍白的脸,一听见她发出的怪异的笼声时,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事情果然如我们所料。在生平介绍和家属答谢之后,开始进行告别环节,老唐的夫人和大女儿搀着小唐走到水晶棺跟前,小唐没有鞠躬,身子似乎僵滞了,她先是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一动不动的老唐,继而发出了两声怪笑:“呵呵,爸爸,快起来啊,你怎么还睡在这里?我妈妈肚子饿死了……你快起来啊,回家烧饭……”
所有的人都屏住T呼吸。告别室里似乎只有小唐一人。她在不停地念明着“回家烧饭”。她的姐夫走了过去,要拉开她,但她的母亲阻止了:“让她说,让她说……”
谁也不知道,小唐说了多少遍“回家烧饭”,她最终还是被人轻轻地拉开了。那一天,我们含泪离开了老唐,谁也没说话,但我们都知道,这世界上如果只有一个人不相信老唐真的离开的话,那么这个人无疑就是他“有病”的女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7:03
战士的声誉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212次 解放军四野某团指挥部,设在辽西一个偏远山村。夜深人静,团长和房东坐在火炕上唠嗑。团长说:“你去买两包烟。”房东下炕。团长说:“拿钱。”房东说:“跟他赊,秋后算账。”团长说:“等到秋后?我在这儿没房子没地,人家信得过?”团长从黄背包里掏出一大把钱,花花绿绿的。有国民党东北七省流通券,有共产党的东北人民币,有日元、卢布。团长抓起一把票子,塞到房东手里,说:“现在货币混乱,啥钱都有,要什么,咱给他什么。”
房东拎着灯笼,走出去。小卖店关上了窗闸板,房东敲半天,小窗口开了。房东说:“拿两包好烟。”塞进去两张票子。
店主点燃洋蜡,说:“流通券,国民党不好使了。”把票子送出来。
“这张行吧?”房东塞进去一张一万块钱的东北人民币。
店主说:“挂账吧,秋后给我粮食。”
房东说:“共产党的钱不好使?你找死呀!”
店主与房东不睦。店主不憷房东,说:“你瞅你那猴样儿,攀住大树了,一摇,就哗啦哗啦给你掉果子。”
房东说:“你讽刺我?”
店主扔出两包香烟,“咣当”,关上小窗口。
房东骂骂咧咧地回来了,添油加醋,将店主凶神恶煞的样子形容一气,说得店主简直像个反动分子了。房东心想,让当兵的去收拾他。
不料,团长对深山沟里唯一的小商家,充满感情,指示战士们保护好小卖店。
最近,刚读了海明威的小说《检举》,引起我的联想:
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个奇科特酒吧。我经常光顾那里,侍者与我是老熟人。那天,我和侍者发现另一桌有位客人,是酒吧的老主顾,后来成了法西斯分子。他现在脱下了军装,但在盟军的城市里,竟敢进来喝酒,真是傻透了。战前,我与那个人很熟。他现在不认识我了,或者没有注意到我。
我和侍者心情复杂。侍者低声问我怎么办?
我说:“我是美国人,尽管我是盟军战士,但我不想在你的店里,检举一个老熟人。”我告诉了侍者保安总部一个朋友的电话。
侍者说:“他是个老主顾,而且又是个好主顾。再说我以前从来没有检举过人。但我有正义的责任。”侍者去打了电话。
我和侍者握过手后,走了。我刚离开奇科特酒吧,看见保安总部曲大卡车开到,抓走了那个家伙。
我回到旅馆,给保安总部的朋友打电话,问那个人知道不知道是侍者检举了他?朋友说:“不知道。”我说:“那就别告诉他。”朋友说:“那有什么关系。这个家伙马上就要被枪毙了。”我坚持说:“别告诉他。”朋友答应了。我心里舒服了许多。
海明威说:我们对这个喝酒的去处,都怀有一种感情。那个家伙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蠢到敢旧地重游。我不希望他,奇科特的老主顾,临死前改变对酒吧的美好印象。
这两个故事,都距今半个多世纪了。在严峻残酷的日子里,战士们贪恋一支烟一杯酒,珍视一个小卖店,一家老酒吧的声誉。也护卫着商业文明的方寸之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7:13
寄生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281次 丈夫离开人世以后,她觉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爱他。空荡荡没有依靠,孤独而悲伤。她去拜访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寻找帮助,因为她痛苦得想要自杀。
“我实在太爱他了,没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
“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爱他?”心理医生说。
“你这是什么话?没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为他去死。”她愤怒了。
心理医生问:“你知道什么是寄生吗?”
她愣住了。
“当你需要靠着另一个人而活下去,你便是一个寄生者。在你们的关系里,没有选择,没有自由。爱应该是自由的选择。两个人相爱,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人,完全有能力独立生存,但是他选择了与对方在一起。”
许多个漫长而辗转的夜,她若有所思。最初她一个星期去找三次医生,然后是半个月找一次……后来,她不再找心理医生。只是在圣诞节的时候,送去一份小礼物。因为依靠医生,也是一种寄生。
她只带上医生的那句话,真正去学习生活。慢慢地,她学会为自己寻找生命中的快乐。当时的伤痛,渐渐地愈合,丈夫去世的阴影,也在慢慢消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7:22
蒙蔽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246次 无疑,黑暗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的视线处在一片混沌之中,什么也看不见。然而,蒙蔽我们双眼的,难道仅仅是黑暗吗?
当晴日当空,我们看见了一片高远的蓝天,但蓝天之上,无数的星星都去了哪里呢?当然,星星仍挂在天上,只是强烈的阳光遮盖了星光,让我们对微弱的星光视而不见。
当一个人处在强烈的光环下,那强烈的光环是不是也遮盖了其身上某些卓微的东西,让我们视而不见?所以,一个人越是光环加身,我们越要正确地去认识、去品读,别让那强烈的光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遮挡了我们的视线。
越在光环之中,越要牢牢地记住:蒙蔽我们双眼的不只是黑暗,还有那强烈而耀眼的光芒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7:32
合法行窃时间:2014-01-20 作者:未详 点击:161次 在美国,贷款消费已成消费主流,小到电视机与冰箱,大到汽车、游艇、房屋等等,人们大多采用分期付款或抵押贷款购买。这样一来,到时付不了款或还不了贷款的现象就大量出现。商家、银行为挽回损失,往往会想办法把那些已卖出的商品或者贷款抵押物弄回来,因此催生了一种以“偷回”为特征的新行业。该行业的正式名称是“收回执行”,从业人员被称为“回收人”。
美国法律允许“回收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行窃,但必须遵守5个规定:一是先礼后兵,在行窃前必须至少一次向债务人发出书面通知,催其还款;二是所偷物必须是债务人所购物或抵押物;三是不能采取撬锁、破门、越墙等野蛮、强硬措施;四是不能伤害债务人身体,行窃时若遭遇反抗,“回收人”只可以自卫,不可以反击;五是“回收人”偷回东西后,必须在两个小时内告知警察,以受检查监管。这就是说,“回收人”只能偷而不能抢,只能巧取而不能豪夺,只能被打而不能打人。因此,能干这行的,除了要有驾驶汽车、游艇、直升机的现代技术,还要武功高强以自卫。
“回收人”的工薪多由其与雇主即商家、银行约定,一般占偷回物价值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总体上说,他们的收入较高,但危险颇大,许多人甚至因此被打至伤残。
旧金山的杰克当“回收人”已经12年,曾为商家、银行偷回过电脑、钻戒、名表、汽车、游艇和直升机。不论寒暑,他总是穿着长风衣,以掩盖身上的防弹背心。2009年5月,他在行窃时被债务人追打,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债务人右臂骨折,杰克因此被判入狱6个月。入狱3个月后,他的律师以街边录像证明,债务人右臂骨折不是由于杰克的主动打击,而是因杰克的被动招架所致,杰克因而被改判免除刑罚,还获得36400美元的国家赔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8:07
“潜伏”在清华保安中的读书人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197次 记得2004年5月,在水木清华BBS上,一位托福考过630分的清华食堂师傅成了热点。清华大学学生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少林有‘扫地僧’,清华有‘馒头神’,惊世骇俗啊。”
在清华园里的保安中,就有不少被忽略的“馒头神”。他们潜伏在来来往往的同学身边,大家玩笑时他们读书,大家休息时他们复习。清华这片拥有全国数一数二学习资源的宝地,被那帮默默无闻的人充分地享用了。坚持梦想和顽强让“馒头神”们一鸣惊人地出现在名校的牛人榜上,也从另一个角度激励着大家。
季金凡:我就想默默地努力
“明理楼”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院馆,季金凡在这进出一年多了。他不时与熟识的人打招呼。一名刚从模拟法庭走出来的学生友好地拍拍季金凡的肩,问道:“这次成绩怎么样?”季金凡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差5分。”“没事,明年再考。”
外人很难想象,这位谈吐斯文的年轻人其实是法学院的保安,如今已经升为主管了。
季金凡的寝室在法学院南门一个约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6个人一间,通风不好,味道很重。季金凡的书桌上堆着厚厚的书籍和报纸。“每个月工资1500元,跑去吃饭,都用来买书了,一个月下来几乎不剩钱。”季金凡说,他喜欢买人生哲学、人物传记和法律类的书,当然买得最多的还是司法考试的资料。
季金凡是山东临沂人。2008年年底刚来法学院上班时,他就定下了参加司法考试的目标,“我对法学纯粹就是兴趣,热爱。”凡是知道国家司法考试的人都明白准备这个考试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不少法学院的学生将其视为一道难过的坎儿。
对于这个好学的“编外学生”,不少法学院的老师都很关照,一位老师还送给他一些法律方面的书,鼓励他“一年不行,就再来一次”。但他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他的备考之路,甚至连家人都没告知。“用清华流行的话说就是‘低调一点’吧。”季金凡觉得自己的身份有一点尴尬,不能去听课,不懂的地方也不想去麻烦老师,只有自己琢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8:31
高志新:有时间看书,就是幸福
见到高志新时,他正坐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保安值班室里听着MP3,嘴里念念有词,全然不理会窗外明媚的阳光。他在自学英语,没有上学习班,没有老师教,甚至也没有学习搭档一起进行英语对话,“全是凭自己的兴趣吧,能学到东西就好。”高志新腼腆地说,但他志气不小,他将来想当同声传译,还想出国,哪怕出国打工也行。
来自石家庄的他戴着眼镜,很内向。他清楚地记得他是2009年3月12日来清华的,“终于有个安静的地方看书了。”对他来说,有时间看书,有自己的空间,就是一种幸福。
他兴趣很广,喜欢看哲学类、人物传记的书,喜欢音乐,也会几招武术的拳脚。同学老师经过值班室时,总看见他埋头看书,话也不多。过往的人中其实有很多外国留学生,高志新也有跟他们练练口语的冲动,但生性腼腆的他始终没有开过口。
高志新高中毕业就开始打工了,干过很多行业,上学时学的英语几乎全忘了。2009年8月他重拾了以往喜欢的英语。学习资料从网上下载后打印出来,听力材料下载到MP3里随身携带,单词拼写和英语写作就在废旧报纸上进行。他的口语练习方式就是自言自语。
这个25岁的小伙子对于自己做的事,坚持并肯定。
“只要想到了,顺着自己的方向,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他对别人的看法不怎么在意,只要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快乐,比如学英语有了进步,他就满足了。“人家会说,你一个保安不可能学好英语,这对我不会有影响,我自己学好了就行。”
问及为什么不报个英语学习班,他低头沉默了一会,说:“工资也不多……”说到家里催他成家的事,他报之以淡淡的一笑:“这个……以后再说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8:42
彭俊光:我相信我能做好
彭俊光,这个低调的计算中心保安,21岁,来自河南。平时爱看励志的书和电影,最近在读卡耐基的书。
5年前,16岁的彭俊光跟着家乡长辈来北京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饭店里当服务生。“每天10个小时,很辛苦,从早到晚一直耗在店里。”他说。
两年前,他来到清华当保安。对于现在的工作,彭俊光觉得很轻松,学习的时间很充足。除了安静地坐在计算中心门口,看着电脑屏幕上各个摄像头拍摄的情况,他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离校不远的某个培训班上。工商企业管理,是彭俊光自己选择的专业。他打算用3年的时间上学,考上了专科,再继续读本科。
两次失败的自学考试经历,让彭俊光失落过。他想过辞职,想过去南方,累一点,工资能高一点;也想过回家,做养殖业。无助时,他打电话回家,爸爸却说:“养殖业的风险也大,现在考试失败了,回来要是又失败了呢?”
这半年,彭俊光急白了头发,每天胡思乱想。但也在这半年,他顶住压力坚持留在了北京。他指着油黑的头发说:“这都是染过的。我想到家里不富裕,我需要支撑它,所以留了下来。”尽管年轻,彭俊光已经历了生活的重压,向上的意识让他没有因为失败而垮掉。
意识到自学考试对于只念到初中的自己来说,难度太大,彭俊光选择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培训班,通过在培训班学习,争取拿到大学文凭。2009年10月报考成功后,彭俊光每个周末都要到清华附近的学校上课。
8小时工作,不忙的时候背单词,下班以后用电脑下载英语教学视频,《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是他现在学习英语的教材。“死命背,还是记不下来。”彭俊光有些腼腆地形容自己艰难的学习进程。
只有应付了一年一次的考试,才有可能在3年后拿到文凭。而每年将近4000元的学费,对于每月只有1500元收入的彭俊光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18岁的时候,去人才市场看,一份最普通的工作,也要大专学历。”历经困难,彭俊光决定,一定要拿到文凭。
清华园里这些默默奋斗的保安,他们散落在学校各个角落,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一份信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采访,也不愿意自己的事被公之于众,或是一句淡淡的“多读点书总是好的”,或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做出成绩来”,所以“没什么好说的”。但他们都很珍惜这方安定的读书环境,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坎,他们在咬紧牙关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8:54
不沸腾的孩子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216次 正月初十,我们去湖南乡下叔叔家拜年。
这是一座新建的二层楼房,在时下的农村十分常见。房前有块特意整出来的水泥地,三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在水泥地上玩。他们将一个干枯的柚子当球来踢,嘻嘻哈哈不亦乐乎,把严寒的冬天,玩出了夏天的味道。
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玩儿。他靠在自家大门的一角,意兴阑珊,眼睛耷拉着,看着同龄孩子们的游戏。他是我叔唯一的孙子,旺旺。我问,你怎么不去玩呢?他看我一眼,立起身来,躲进门里。
他的爸爸还在陪人聊天,妈妈正在洗碗,他从里屋里拿出了一个闪光的滑板车,从这个房间滑到那个房间。过了一会,他又换了一辆遥控车,之后,又拿出一个会唱“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陀螺……他没有笑过,只是不停地更换玩具,仿佛害怕显得无聊。
过了一会儿,其他孩子也进屋了,立刻被他的玩具吸引了。他很大方地把玩具分给大家玩儿,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解开关在哪里。他又从里屋拿出了一大袋零食,一一分给他们。一个小孩说:“谢谢你和我们分享你的玩具和饼干!”
他低头笑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笑容。他穿着绣有奥特曼的夹克和裤子,一身簇新。新剪的头发下,有双机灵但是不太看人的眼睛。那个笑容,久久浮现在他的脸上,让他变得像6岁的孩子了。
他的妈妈刚忙完,一边擦着手上的水,一边说:“旺旺,好好跟小朋友玩儿。”他应了一声,没有抬头。
他们在一起亲密地玩了一个多小时,旺旺始终像个大哥哥,不多言语,关键时刻总能变出新玩具。后来,他又带他们到楼上去看电视。楼梯还没有装上扶手,相当危险,旺旺的爷爷招呼:“靠里走,这个月太忙,顾不上这个……儿子儿媳在外面打工,挣几个钱不容易,我们也就是帮着带带孩子、修好房子。”
然后,我听见老人说:“儿子儿媳明天的火车……一年只能见一次面,也没法子。”
电视、饮水机都是新的。旺旺熟练地打开电视,并不多说话。那双大眼睛,又半耷拉着。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留守儿童”。
我看过一本杂志,有篇留守儿童的报道。那个孩子9岁,成绩优秀,脾气温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过年回家时,孩子对母亲说:“你不要再离开我,好吗?不然我就去死。”母亲自然非常心酸,安慰了半天,还是挤上了南下的民工列车。几天后,孩子开学,领回了新课本,将其付之一炬。然后他找到了正和邻居打牌的爷爷,附在爷爷耳朵边说:“我走了。”等爷爷真正意识到这句话的含义时,已经晚了。孩子把自己吊在柴房里,用决绝的死亡,来结束自己对父母绵绵不绝的思念。这个敏感多情的孩子没有留下一个字,却让父母流了太多眼泪。
下楼来,我问旺旺的妈妈:“明天就走,想孩子吧?”她说:“想有什么用?得生活啊。”她又对旺旺的爷爷说:“碗洗完了,猪食我不管了,得去收拾行李了。”
旺旺带小伙伴们下来了,始终没有跟父母说过话。
旺旺就像杯不容易沸腾的水,这也是他保护自己的方法吧,沸腾了又怎样?还是要在漫长的分别里慢慢变冷。很多成年人才能懂的道理,他已经懂了。
父母回来过年的这段日子里,他以自己的方式炫耀父爱和母爱。他穿上了新衣服,拿出了新玩具,和别的孩子分享零食,只是,他不会依偎到父母的怀里撒娇,也不会冲父母发脾气或者大笑。他只是安静温顺地待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眼里藏着深深的、淡淡的阴霾。
我们告别时,几个孩子跟旺旺依依不台地告别。旺旺倚在门边,淡然沉默地看着我们的背影越来越远。他也是这样送别自己的父母,没有眼泪,只有孩子不应该懂的无奈和疼痛。
报纸说,沿海城市已经出现民工荒。不论这条消息蕴含着怎样的经济趋势,都让我感到欣悦。希望每个孩子都有父母陪伴长大,都能笑得沸腾,哭得大声,捣蛋调皮到要打屁股,但擦干眼泪,就兴致勃勃地去读书、去吃饭、玩泥巴,一觉睡到天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6 14:29:06
165张留言条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269次 一位送奶工,因为一起意外事件,给客户留下了165张留言条,被记者捕捉到了,报道了她的事迹,她就这样走红了。她叫王秀珍,是沈阳的一名送奶工,她也因此被订户誉为“最敬业的送奶工”。
今年37岁的王秀珍老家在内蒙古,老家生活很苦。她在19岁时远嫁到沈阳,可6年前离了婚,独自抚养儿子。刚开始她送奶的这片都没有人送,她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跑,用真心一点点跑出来了。通过她的努力,订户后来增加到165户,她每月也能赚到1300元的工资。她已经干了两年,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她非常珍惜。
王秀珍每天凌晨两点钟就要起床,先为儿子准备一天的饭菜。两点半到奶站领取牛奶,然后再给订户送奶。她没有怕过,她一到小区,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个小区谁订奶了?订的是什么样的奶?”她负责的订户比较分散,有的小区一幢楼就一户,多的小区也不过十多户。到了第一家订户楼下,王秀珍取出一瓶酸奶,一路小跑上了四楼,将奶投放在订户家门口的牛奶箱里。
她送奶没有延误过一天,但也遇到几次“险情”。一次冬天早上送奶的路上,电动车坏了,三四点钟,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想找个帮忙的人都找不着。她想给孩子打电话,可又怕影响孩子上学。她一边哭一边推着电动车往前走,想到订户还等着早晨喝奶,就一刻也不敢耽搁,最终保证了订户早晨喝上奶。
2009年11月29日早晨,王秀珍在送奶时,突然接到老家的报丧电话,得知父亲因病去世,她内心充满了悲伤,但还是忍痛将所有的牛奶送到订户家中。之后,她一边想着父亲的丧事,一边想订户这些天咋办?于是,她给订户们写留言条,字条上写着:“对不起,她爸死了,11月30日~12月6日停奶,12月7日送奶。送奶工!”一共写了165张,因为时间来不及,她就安排儿子去挨家贴通知。儿子冒着严寒忙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挨家挨户地张贴了通知。
订户看了,都相信了她,并且耐心地等待她回来。11月30日,《沈阳晚报》记者在小区偶然看到了王秀珍的停奶通知,被其敬业精神感动,然后采访写了一篇报道。
王秀珍在操办完父亲的丧事后第一时间赶回沈阳。12月7日,订户们如期收到了王秀珍送来的牛奶。165家用户仅凭她的一张小纸条就能踏踏实实地等上几天,让王秀珍感动。
让王秀珍没有想到的是,她回来后成了“名人”,订户刘女士说:“看了晚报以后,我们都被你的事迹感动了。我们能帮你的就是坚持订奶。”有两户居民主动找到主秀珍订了一年的牛奶。王秀珍的订户现在增加了10户,以前每月一订的,现在也改成了一年的。一些好心人还纷纷打来电话,愿意帮王秀珍提供一份薪水更高而且轻松的活。一名女读者说她想请王秀珍来她家做保姆,一个月2000元,吃住在她家。
但王秀珍婉言谢绝了,她说:“我和这些订户已经有了彼此的信任,有了深厚的感情,我很感谢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支持了我,我还想继续为他们服务。”
虽说王秀珍成了名人,但她仍旧未改以前的本色,每天清晨仍然坚持奔走在送奶的路上。王秀珍说:“就算有一天我的订户增加到500户,我也会准时为他们送到。”
送奶工王秀珍,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默默的奉献和一颗善良、敬业的责任心。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感动他人,不一定惊天动地。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珍惜本职工作、敬业爱岗。只要为了他人的幸福,默默地奉献,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就是最可敬、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