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4 08:51:33

大家早上好,把早上的第一缕阳光()送给我亲爱的朋友们,美好的一天伴随我的问候开始!今天4月14日星期二,农历二月二十六,请关注今日的天气变化,白天晴,4-5级偏西南风最高气温22度,今日夜间晴,3-4级西南风最低气温5度,气温大幅回暖,风大物燥要多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还要保持心情愉悦。
生活就是一种经历,我们只需在平凡的生活中,走好我们自己的路。天空不语却深邃,大海不语却壮观,草原不语却辽阔,高山不语却豪迈,鲜花不语却娇艳,微笑无声确温暖。把澄澈还原进了生命,让心如雨后的天空一样纯净。在嘈杂纷乱的人群里,保留一种恬然一份悠闲,守一窗灯光,与一份淡淡的心境,让清澈的思绪净化岁月的浮华,爱恨不过在一线间,相逢一笑恩仇泯。 知足常乐悟人生:只需拈花一笑,万千心事尽在其中。我们的生活是流光岁月里历练出来的积淀,是默默开在尘埃里的花,是涓涓的溪水细流,源远流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5:28

分手妙药时间:2013-02-04 作者:小小Z 点击:216次   在一条寂静的街道尽头,敦子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那家中药铺。陈旧的木格窗户上,贴满了已经泛黄的中药药方。虽然经过风吹日晒,很多药方已经字迹模糊,但是敦子很快就看到了“爱慕妙药”的药方。
  
  敦子疾步走进店里,向店主人问道:“请问,你会调制‘爱慕妙药’吗?”
  
  店主人是个白胡子老头,他放下手中的中药,缓缓说道:“哦,‘爱慕妙药’已经不生产了,因为人们常常买去乱用,给世人增添了不少麻烦。”老人仔细地打量了敦子一番,奇怪地问道:“小姐,你为什么需要这味药?你既年轻又漂亮,大可不必担心没有追求者啊。”
  
  “不,我不需要‘爱慕妙药’,我需要能起反作用的药。”敦子叹了口气,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老人。自从敦子进入到现在就职的公司,就一直被一位讨厌的男同事A纠缠不休。A是一个性格固执、心胸狭隘的中年男人。敦子想断然拒绝他,可他却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的卑鄙小人。想到可能因此会遭到打击报复,敦子不寒而栗。于是,她打听着来到这家神奇的中药铺寻求帮助。
  
  听完敦子的遭遇,老人点点头,说道:“放心吧,姑娘。我为你调制一味‘分手妙药’。它的作用和‘爱慕妙药’完全相反。保证你能安全摆脱这个讨厌鬼的纠缠。”
  
  晚上,敦子在酒吧等A赴约。在往威士忌酒瓶中下“分手妙药”时,敦子紧张得手直发抖。可是一看到A那张让人生厌的脸,她心中的罪恶感一下子荡然无存。A一坐下就开始喋喋不休,从上司的绯闻到同事的坏话,他眉飞色舞地讲个不停。
  
  敦子静静地把一杯威士忌推到了A面前。中药铺的老人告诉敦子,“分手妙药”会彻底颠覆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人对自己以前喜欢的事物变得兴趣全无,对以前不屑一顾的事物变得兴趣盎然。看着A喝光了第一杯威士忌,敦子兴奋地想道:“很快在他的眼里我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女人了吧?”
  
  A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说完同事的坏话,他又开始肉麻地向敦子求婚。敦子在心里叹息道:“这个俗人,根本就不知理想为何物吧。”理想!敦子心中不禁一热。对,这就是敦子喜欢的类型——追梦的男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披荆斩棘,在这样的男人身边与他同甘共苦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敦子沉浸到了对爱情的憧憬中……
  
  A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威士忌,自顾自地说个不停。突然,他的语速慢了下来,迟疑地说道:“敦子,也许我的决定太仓促了。关于和你结婚的事情我想我还得重新考虑一下。”
  
  敦子心中大喜:肯定是“分手妙药”起作用了。
  
  A又举起一杯威士忌一饮而尽。放下酒杯,他激动地说道:“天啊。迄今为止我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仅仅是为了猥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涨工资,我不惜弄虚作假。为了得到提拔,我不惜溜须拍马。我的理想呢?我的梦想呢?我从小就希望做一名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今天我才明白,为了我的理想,我应该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披荆斩棘。好吧,就让我从现在做起,重新开始我的人生!”
  
  敦子吃惊地看着面前的A。现在的他和以前判若两人。现在的A充满了激情,目光炯炯有神,挺直了腰板的他看上去成熟沉稳,魅力四射,简直就是敦子一直向往的梦中情人。
  
  A推开面前已经喝光了的威士忌酒瓶,一下子站了起来,说道:“我要走了。明天我就去公司辞职。以后我要为了我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请带我一起走!”话一出口,敦子自己吓了一跳。
  
  A先生回过头,他看着敦子,好像在看一个丑陋的女人。他忍住心中的厌恶,断然说道:“敦子,再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5:41

风不吹过来,人也照样往前走时间:2013-02-04 作者:小小Z 点击:158次 风不吹过来,人也照样往前走
  
  2007年10月28日,43岁的东北女作家迟子建,凭借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领取了她迄今为止第三个“鲁迅文学奖”。1996年,她以短篇小说《雾月牛栏》首获“鲁迅文学奖”;2000年,她以《清水洗尘》再获“鲁迅文学奖”。
  
  迟子建出生在东北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好诗文,因对三国时代曹植名篇《洛神赋》喜欢之至,而曹植又名曹子建,因此给她取名“迟子建”。
  
  1981年高考,平常被语文老师誉为“很有前途”的迟子建作文“跑题”。“40分的作文题就得了5分,分数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后来,她只上了专科线,进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这反倒成就了我。那里很清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幻想,充足的时间阅读。”
  
  1986年1月,《北极村的童话》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篇小说给我带来了成功和后来的运气。”此后,迟子建与“写作”二字再没分开过。她说自己像老农,“扛着锄头,想什么时候劳作就什么时候去劳作。”有人曾指出她的作品有局限,但她面对这一切的方式,就是“写”:“我只愿写我想写的东西,用我认为好的方式去写,不苛求意义。”
  
  2003年,迟子建的长篇《越过云层的晴朗》出版时,出版社说她的小说名字不打眼,叫她改个名字,她没答应:“除了向文学本身妥协,我不会向任何东西妥协,包括市场。”日记里,她写道:“在世界上种种的游戏中,最没有诗意的就是财富的游戏。”
  
  三获“鲁迅文学奖”,在许多人眼里是奇迹,但在迟子建看来就似“一阵一阵风吹过脸庞”:“风吹在脸上很舒服,但如果风不吹过来,人也照样往前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5:51

给女儿的“四项基本原则”时间:2013-02-04 作者:小小Z 点击:186次   “我走上百家讲坛,成了‘名人’,对往事的回忆,我的看法是‘三多三少’: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挑剔;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争执。”日前学者易中天回母校武汉大学,为答谢师恩设立了奖学金。对于其捐款设立奖学金之举的目的,易中天说是:续缘、感恩、助学。
  
  易中天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更像人,而不是像工具,或者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他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教育。他说,在子女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道路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替代不了。
  
  易中天女儿上高三时,想请父亲对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提些参考意见,易中天给女儿的建议是“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兴趣原则,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优势原则,你选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能够赚钱。“三维坐标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按照这个坐标系,加上“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考分,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最终,女儿选择并考取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由于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6:01

明天幸福今天修时间:2013-02-04 作者:小小Z 点击:143次   从17岁上无线演艺班至今,刘德华已驰骋娱乐圈30年。100多部电影、64张专辑,是他交出的考卷。

  在功成名就的今天,是什么让他毫不松懈?“这是发哥(周润发)在我刚入行时告诉我的,只要有工作就接下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好戏,什么是烂戏。有时候你以为是烂戏,观众却恰好喜欢。所以我就这样一路干下来了!”

  没有充足的准备,没把握做到最好,刘德华宁可不做。比如,香港交响乐团每年会邀请一位流行歌手合作新年音乐会,身经百战的刘德华却至今没勇气答应。因为他知道该乐团的规矩是排练不超过20个小时,而这个时间长度还不足以让他感到有十分把握。还有就是他年轻时当导演的梦想,一次次从指间滑落,就是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做到最好。“拍《无间道》的时候,我就想:哇,如果我做导演,该怎么样去指导演员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呢?我发现自己没有把握。”
  
  近日在接受杨澜采访时,刘德华在留言簿上写下“明天幸福今天修”几个字,让人有点明白了他30年勤奋工作的理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6:11

时间起舞时间:2013-02-04 作者:小小Z 点击:185次   在慌张的篝火旁,翩翩起舞。
  
  从她漫长的发丝,
  
  抖落下零零碎碎的音符,并不均匀。
  
  有花红的甜蜜,也有落叶的枯黄,
  
  皓月般明朗,萤火般昏暗,
  
  似小桥流水的欢快,
  
  又似一座千年古刹的苍茫,
  
  时而五言绝句,短小而空灵,
  
  时而二十四史,厚重而悠长。
  
  那不知疲倦的幽魂,她在诗歌上跳舞,
  
  而我竟成了她忠实的醉汉,
  
  舀起一碗酒香的舞姿,对空长饮。
  
  时间,你是我餐盘上的一粒青豆,
  
  青豆上滚落的素油花,那淡淡的芳香,
  
  是这么的近,又是那么的遥远。
  
  当我跨越唐朝的步伐,青春年少地
  
  一路小跑,
  
  抵达一个苍茫小站,
  
  看到的,
  
  仍是你,一枚杏子般青涩的背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6:23

只差三度时间:2013-02-03 作者:小小Z 点击:144次   在东亚国家中,日本是一个蜂蜜消费大国,然而,本国的蜂蜜产量却一直上不去,原因是土生土长的日本蜜蜂不善采蜜。为了增大蜂蜜产量,有人引进了采蜜高手欧洲蜜蜂,期待它能创造奇迹。
  
  然而,欧洲蜜蜂引进不久,却遭遇到蜜蜂的天敌―――大黄蜂的大举进攻,它们成群结队而来,残忍地杀死所有成年蜜蜂,然后把尚处在幼年的蜂蛹掳去,给它们的幼蜂当美餐。这样,欧洲蜜蜂的引进计划遭到惨败。
  
  虽然引进欧洲蜜蜂失败了,可人们并未因此放弃,他们把注意力重新移向了老朋友―――日本蜜蜂。同样是受到大黄蜂的生命威胁,欧洲蜜蜂绝迹了,日本蜜蜂却安然无恙,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带着巨大的疑问,人们找到了一个日本蜜蜂的蜂巢,细心地观察,终于发现了日本蜜蜂对付大黄蜂的独特办法:大黄蜂对蜜蜂发动袭击时,先派了一个信使出来侦察,想打探好虚实后再集体出动。当大黄蜂的信使飞到日本蜜蜂蜂巢确定方位、标出记号时,蜂巢内的数万只日本蜜蜂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它们很快倾巢而出,飞到大黄蜂的身上,眨眼间就里三层外三层裹紧了它。人们想像着悲壮的一幕:数千只蜜蜂把它们体内的毒刺刺入大黄蜂体内把它毒死,然后自己也随敌人死去!因为蜜蜂的毒刺没有了蜜蜂也就活不长了。
  
  可是,这一幕并没有发生,相反,蜜蜂们不断同时扇动着翅膀,形成巨大的嗡嗡声。过了十几分钟,奇迹发生了:大黄蜂在群蜂的包裹下渐渐失去了活力,不再挣扎,最终死亡!这不禁让围观者目瞪口呆。
  
  原来,蜜蜂虽然弱小,它的生命极限温度却比大黄蜂的高3℃,即49℃,而大黄蜂的为46℃。当大黄蜂信使来打探时,日本蜜蜂知道只有把它杀死才能避免灭顶之灾,而又不能同对方硬拼,于是采取了最聪明也最危险的一招:它们集体合围大黄蜂,利用扇动翅膀产生的热量使大黄蜂的体温上升,达到46℃,前后过程持续十几分钟,这样,恰好使大黄蜂体液沸腾而被热死,同时又使自己的体温始终保持在49℃以下,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自救的目标。
  
  日本蜜蜂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了大黄蜂,保存了群体。而它们所凭借的,竟是看似微弱的3℃的极限体温优势。与之相比,人类却有着好大喜功和盲目乐观、盲目悲观的天性:看到优势明显就兴高采烈,急躁冒进;优势微弱则陷入悲观,甚至过早放弃;而在面对不太大的困难时,又容易将其夸大,产生畏难心理,使原本充足的信心走向崩溃―――对比小小的蜜蜂,我们是否该深刻反省?
  
  即使优势微弱,结局也会完全不同―――看了日本蜜蜂的故事后,相信人们对自身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6:33

沙堡与大海时间:2013-02-03 作者:小小Z 点击:220次   虽然我一向喜欢登山,但是在这个晴朗的早晨,日出时的海滩向我展现出独一无二的美丽。当我来到空旷的海滩,两个孤独的身影映入我眼中:一个在喂海鸥,另一个在加固沙堡,抵御逼近的潮水。
  
  我将自行车停在人行道上,向大海走去,边走边审视着喂海鸥的那个身影。那天然的优雅,流畅的动作,与大海构成和谐的一体。我认出了她,是奥利维娅阿姨。磨破的牛仔裤,褪色的T恤,头戴一顶棒球帽,远看活像十几岁的少年。在波涛轰鸣中,她如同在自家一般自如。
  
  她并没有转过身来,却已感觉到我来了。“拿几片面包。”她温柔地对我说,信手递给我几片面包,而眼睛却仍注视着所喂的那对海鸥。当我捏碎面包时,头顶海鸥的鸣叫,带着咸味的海风,还有不远处保护沙堡的小男孩的身影,使我内心无比安宁。自从得知父母打算离婚,我很久不曾感受这种安宁了。所有的忧虑都抛在一边,我忽然感到更加自由轻盈,就像春天来临时脱去冬衣。
  
  最后一片面包也已经喂光,我和奥利维娅阿姨仍久久地看着那个男孩。最后她开口道:“这个孩子的执著实在令人钦佩。他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沙堡,因为他用了美丽的贝壳装饰沙堡,把心和灵魂都倾注在其中。但是无论他筑多么高的墙,挖多么深的沟,大海永远更加强大。”
  
  在她的话语声中,我注视着那个男孩。潮水越来越近,他也越来越忙乱。他拼命地挖着,每一波潮水都在他脸上增加一分忧惧。最后,奥利维娅阿姨拉着我的手,向水边走去。男孩仰起脸看着我们,起初似乎有些迷惑,接着便微笑起来。奥利维娅阿姨伸出另一只手,男孩离开沙堡,站起来拉住她的手。在我们三人的注视下潮水冲垮了沙墙,淹没了壕沟,将沙堡夷为平地。
  
  看着装饰沙堡的贝壳散落下来,奥利维娅阿姨松开我们的手说:“来,把贝壳收集起来。它们是沙堡最美丽的部分,用这些贝壳我们就可以在安全的地方建起一座新的沙堡。”
  
  奥利维娅阿姨这番话将永远引导着我。当一次又一次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我陷入困境时,是沙滩上的这一天,鼓舞我奋力重建新的生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7:15

另外一课时间:2013-02-02 作者:小小Z 点击:355次   已经经历过两个亲人的死亡了。
  
  第一个人是我的,他的曾外祖母。年届八十的因患了不可根治的脑瘤而卧床良久,去世前夕,我带去看她,她看着,吃力地笑道:。
  
  老婆婆(我们那里对曾外祖母的称呼),你怎么了?
  
  有病了。
  
  你想睡了?注意到了沉重的眼睑。
  
  点点头。
  
  等医生给你打完针,你就可以睡了。他说,一边用一只手拍打着的被子,仿佛是个,需要他哄着入睡。另一只手轻轻地摸着的脸,仿佛这样可以减轻的病痛。看着他娇嫩的小手在苍老的脸上滑过,宛如凄凉的土地上开出鲜艳花朵,我的泪水止不住涌了出来。一个处在生命的起点,一个濒临生命的终点,我从未见过对比如此强烈的生命图景。竭尽全力绽放的笑容和儿子纯净如雪的天真容颜,让我的心在震撼的同时也充满了辛酸。
  
  那时刚刚两岁,的葬礼我没有让他参加,一是因为葬礼上人多事杂,照顾不到他,另外潜意识也觉得,让这样幼小的去经历人生最长久的别离和最刻骨的悲伤,有些太残酷了。如果他不能明白这样的事,那么参加也没有意义。如果他能明白这样的事,那么我宁可不给他机会去明白,不让他在清水般的童年岁月里,罩上那朵浓密的乌云。
  
  然而有些事情终是无法逃避的。去年冬天,爸爸旧疾复发,突然离开我们。爸爸其实是公公,一直对我视如己出,所以在我心里也如同生父。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老人,修养完备,忠厚智慧,仁爱善良,正直宽容。我爱人是他最小的,老人生前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又是他最小的孙子,自然最多地享受了他的宠爱。
  
  看着儿子苹果一样熟睡的小脸,听着众人汹涌的哭声,我觉得无论如何也要让他陪着深爱他的爷爷走完阳光下的最后一程。
  
  第二天早上,起床,来到客厅,看见他爷爷躺在那里,奇怪地笑了:爷爷怎么躺在这里啊。
  
  我流着泪把他抱过来,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
  
  爷爷怎么了?我知道他必定会这么问我。
  
  爷爷累了。我说。
  
  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以后的几天里,学会了磕头。每当灵桌前没人吊唁时,他就会在他爷爷的遗像前跪下,学着别人的样子鞠躬磕头,还认真地数着一二三四。我发现这种仪式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游戏,因为一到吃饭时间他就会跑到爷爷身边喊他吃饭,还絮絮地说:菜有粉条,有海带,还有很多肉。也会常常问我:爷爷怎么还不醒啊,怎么这么能睡啊。
  
  下葬的那天,按照传统的规矩他的额上系着一条红丝带,打着幡,把他爷爷送到了墓地。回到家后,他问我:妈妈,为什么要把爷爷送到那里?爷爷不冷吗?爷爷一直不吃饭不饿吗?
  
  爷爷再也不会吃饭了。我说。我忽然决定把真相告诉他,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破绽百出的谎言。他再也不会醒了,我忍着泪说,他死了。
  
  什么是死?
  
  我领他来到走廊里,给他看一朵开败的菊花,几丝菊花瓣零零落落地飘在地上。
  
  这几个花瓣落下来了,再也回不到花上了,这就是死。我说,人死了也是这样,再也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会笑,不会哭,什么也不会,只能躺在地下睡觉。爱他、喜欢他的人都会感到难过,因为再也不能和他在一起生活了。
  
  那电视里的人怎么死了还能活过来?
  
  电视里是演戏,都是假的。我又给他讲蝴蝶蚂蚱燕子等小生命的自然历程。
  
  我要爷爷!他听着听着哭了起来,小朋友都有爷爷,他们的爷爷怎么不死?
  
  谁的爷爷都会死的,每一个人都会死,只是死的时间不一样。
  
  爸爸妈妈也会死吗?
  
  是的。
  
  我不要你们死!他的睫毛上挂着晶莹的泪珠,我要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现在不会死的,要等到像爷爷那样老才会死的。我们还要在一起过很长很长的日子。我摸着他黑油油的头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异样的柔情,所以,你要好好地爱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要好好地爱你,好不好?
  
  这大约是我们之间最深刻的一次谈话了。儿子从此开始敏感于死,死成了一个让他特别警醒的词语。一次,他病了,却怎么也不肯吃药,我哄劝无效,叹道:,你要把妈妈气死了。
  
  我不气死妈妈,我吃药。他马上说,然后端着水,拿起药片咽了下去。
  
  我的心一时五味杂陈,他似乎真的是有些明白死意味着什么了。他怕失去至爱的亲人,为此,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任性,收敛自己的蛮横,为亲人的不死作出自己小小的牺牲和努力。对一个四岁的来说,这就是珍惜和把握吧。仅从这个意义上,让他经历这些死亡的场景也是有益处的,我想。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紫陌红尘的一分子,有意让他与悲哀隔绝,得到的不一定就是无忧的童年。既然生死这堂大课终有一天得上,让他早早地对生命的哲学有所感知也没有什么不好。当然,不能过分渲染死亡的可怕,无原则地用死来恫吓,给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毕竟,死是属于生的必修课。让了解死并不是为了让他流出恐惧的泪水,而是为了让他展现出更充满生命意味的灿烂笑容。
  
  死亡的话题是朵乌云,如果落成适宜的雨水,也许会让童年的花开得更丰富、更圆润、更美,我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5 12:57:30

爱无葬身之地时间:2013-02-02 作者:小小Z 点击:184次   我爸我妈有个毛病,就是爱操心。小时候我以为对我不放心,信不过,什么都要来掺和,是因为我年纪小,做不好。后来渐渐明白,这种掺和的毛病,跟年龄无关,跟水平也无关,就是他们的个性而已。
  
  如果我一不小心自己买了一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妈早上会说:不是我说你啊,你买的眼光实在不行。中午会说:千万不要再穿这件了,真的是太土了。晚上会说:明天你不会再穿这件了吧?第二天会说:那件收好了吗?拿去送给那个谁谁谁吧。第五天会说:那件千万不要带回美国去啊。
  
  如果我试图用“你有你的审美眼光,我有我的审美眼光”来说服她时,她会用一种不容商量的口气断言道:“审美眼光上,你还想跟我比?”经过我近30年的不断反抗,她终于把讲这些话的语调降低了两个八度,也就是从命令改为劝说,但这已经是她的底线了。让她对我在购衣眼光上的“日渐堕落”不闻不问,她做不到。于是,在她不断旁敲侧击下,我会垂头丧气地脱下那件,把它放到衣橱的角落。
  
  大到婚姻、家庭、事业,小到我侄子午饭吃什么、我什么时候去学开车、我哥今天有没有给那个谁谁谁打电话,我晚上有没有用护肤霜,自然都沐浴在我爸我妈的阳光雨露当中。
  
  就我自己来说,只要一和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在朋友圈子里那个活泼开朗、机智幽默、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一见到,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几乎什么也不说,就等着爸妈安排我吃什么、穿什么、上哪、干吗。
  
  仔细想来,沉默和无为成了我逃避被评判、被贬低的方式,成了我向他们打出的白旗。如果我随心所欲地说话、打扮、追求自己想做的、不做自己不想做的,后果就会是无休无止地争吵,两败俱伤。个性,我所欲也;和睦,亦我所欲也,个性与和睦不可兼得,取和睦而舍个性也。
  
  当然,好在我并不总是和在一起,事实上我一年到头和待不了多久,所以那个活泼开朗的我还能够“死里逃生”。但就是这样,我仍然能感到他们“看不见的手”在左右我的生活,在不断地在我心中培育一种自责、自卑、自我唾弃的情绪。
  
  固然,山高皇帝远,衣食住行方面他们是插不上手了,但是他们的眼睛,已经“镶嵌”到了我生活中,寸步不离地守着我。你怎么读了20年书还在读啊?你怎么29了还没有结婚啊?人家都发家致富了,你怎么把机会都给耽误了?他们幽怨地问。
  
  当然,这不是说不爱我,或者我不爱。事实上,我家的这些麻烦,全是“爱”惹的祸——如果我把那种千缠百绕的责任、义务、权利、感情统称为爱的话。如果他们不爱我,大约也不会这么无孔不入地关心我的衣食住行;如果我不爱他们,也不会在乎他们满不满意、开不开心。中国人管这种强人所难的“给予”和自我折磨的“报答”叫做“爱”,已经叫了几千年了,我又怎么能逃出这个“文化”的掌心?
  
  比如今天早上,我从石家庄坐火车去北京。去火车站的路上,无意中向妈妈透露自己的手机该交费了,新的充值卡还没来得及买。
  
  “那怎么办?”妈妈说。
  
  “没事,我到北京后买一个,火车站附近肯定就有。”我说。
  
  在一般的家庭里,这场对话应该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在我家,不是这样。我妈太“爱”我了,她必须帮我解决问题。
  
  她首先给我爸打了一个电话,说我的手机该交费了,表达了一下焦虑,“她现在要赶火车,又来不及买,要不我代她买,但是她那个神州行的卡,不知道能不能用其他手机代充……”
  
  其间我插话:“妈,你不用管了,我到北京后自己去买,路上一共不到3个小时。”
  
  她给我爸打完电话,又给我哥打电话,问:“她那个手机,在这边能不能买着充值卡?她是北京的手机,是不是非得去北京买卡?我待会儿买了卡,远程帮她充,行不行?要不你帮她充一下?啊?不知道?那给你打电话不是白打了!”
  
  其间我又插话:“妈,你不要管了,我到了北京立刻去买卡。”
  
  过了一会儿,路上远远看见一个“中国移动”的牌子,她便提议让我去搭公交车,她现在去买,“待会儿在火车站会合”。
  
  我不耐烦起来:“现在火车都要赶不上了,我待会儿上哪找你去?你不要管了,我到北京以后自己去买!”
  
  到了火车站,我在火车上等开车。不一会儿,妈妈打来一个电话:“我买到一张卡了,你拨这个号啊,×××××××××××。”
  
  “妈你就别管了,我自己去买不行啊?!”
  
  “我都买了,你还不记!”
  
  周围很吵,我手里又没有纸笔,听都听不清她说什么,更不要说记下那个长长的号码。喂来喂去了老半天,借了纸笔,她报一遍,我报一遍,她再报一遍,我再报一遍,终于在忙乱之中记下了那个号码。
  
  充了100块钱,还了人家纸笔,终于松一口气。这事终于完了。
  
  过了两分钟,妈妈又打来电话:“刚才是做一个实验,我一共买了3张卡,现在你再记这个数啊,×××××××××××……”
  
  我忍无可忍,提高了音调:“妈你别忙乎了行不行?我求求你了!”
  
  “好好好,那就这样吧!”她挂了电话。
  
  我完全知道她在电话那头嘀嘀咕咕: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好歹!给她买卡,她还唧唧歪歪!我这样的妈妈,哪里找去?不懂事的丫头……虽然她不在我身边,但我还是听见了她说的这些话。
  
  接下来的3个小时里,我心情恶劣——为自己冲着妈妈的那一吼。是的,她是对的,她不过是想为我做一点事,结果我却不知好歹朝她嚷嚷。我郁闷地坐在火车里,反思自己的态度,胸中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一半是内疚,为自己的“不懂事”、粗鲁、“身在福中不知福”;另一半是愤怒,对她的愤怒,为她又一次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我置于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唾弃的情绪当中而愤怒。事实再一次证明,对的掺和采取不从的态度,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死路一条。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这个案例,会发现我惨败在我妈手下,主要是因为她用了两个招式:一是强迫给予法,就算她给予的不是你需要的,就算她给予的是使化简为繁的,她毕竟是出于爱而在无私给予;二是愧疚激将法,由于她所给予的往往是使化简为繁的,你必然会采取一种推推搡搡的态度,在推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用力过猛,对她造成伤害,你只好感到愧疚。
  
  这些,不禁让我想到,爱这个东西,在技术上是多么复杂的。它就像开车或者烹饪一样,需要小心学习。人们习惯于歌颂爱,赞美爱,仿佛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了爱,就好办了。
  
  事实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恰恰是“爱”引起的。爱这种情感,一旦横冲直撞起来,一意孤行起来,结果往往是鸡犬不宁。
  
  事实是,爱这种情感,和恨、悲伤、嫉妒、愤怒一样危险,需要小心疏导,合理表达。爱不仅仅是一个多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方式的问题。
  
  人类太“爱”上帝了,政府太“爱”社会了,家长太“爱”孩子了,几千年来,爱出了多少麻烦,简直不用我举例子。我不得不承认,我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私下里,多少次我暗暗希望不那么“爱”我,能在兢兢业业地爱我的同时,打个盹,偷个懒,走点神,这样我可以趁着这会儿工夫,在他们的视线之外,自由地奔跑。
页: 2723 2724 2725 2726 2727 2728 2729 2730 2731 2732 [2733] 2734 2735 2736 2737 2738 2739 2740 2741 274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