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2:37

朋友的洞见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73次   最近,与一位朋友在街边小吃店吃了顿饭。店内客人稀少,老板娘便也坐下来闲聊了几句。聊到家人时,老板娘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一张照片:“看,我儿子!身高1米82!当兵的!在××省委!”
  
  稍后,老板娘忙去了,朋友便与我聊了起来。他说:“你注意没有?老板娘说完儿子当兵,特地又加了一句‘在××省委’。当兵都在部队,哪有在省委的?可见这当妈的对儿子具体在哪儿也说不大清楚,可又非说不可,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荣耀——在省委当兵,自然比在普通部队当兵要荣耀多了。”
  
  朋友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多年前,他回家乡,坐在从村子到县城的中巴车上,人声嘈杂中,他注意到一个很土气的中年妇女,一直沉默不语,但表情又有点怪异,似乎总是要面露几丝微笑却又强忍着。眼看快到县城了,她忽然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来,主动问旁边一个男子:“同志,麻烦你给看看,这信封上写的是‘中共中央外交部’不是?”一句话出口,车内瞬间鸦雀无声——用乡村土话说出“同志”这个词来已是罕见,“中共中央外交部”更是只在《新闻联播》里听过。男子看了看,不负众望地回答说:“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立刻,这妇女就成了全车的焦点,大家七嘴八舌、十分配合地问出了那是她弟弟工作的单位,是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那儿的,已经在北京成了家,她是要到县城坐火车去看望弟弟……
  
  “哎,你看,这个‘在××省委当兵’跟这个‘中共中央外交部’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老板娘未必会因为儿子在‘省委当兵’而占到什么便宜,那妇人的弟弟在哪儿工作,她的生活恐怕也得不到什么根本的改变。可老板娘仍然以此为荣,想必是有很多人表达过羡慕;那妇人瞬间变为‘中巴明星’,也是因为全车乘客的众星捧月——可你知道吗?那些客人和那些乘客几分钟前谈论的,还是他们所闻所见的种种不公、特权,满是厌恶之情。还记得鲁迅写的吧?阿Q虽然憎恶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却是渴望姓赵的。”
  
  朋友说:“不要以为只是农民、小老板之类的人会这样,你上网看看,每天有多少人在义愤填膺地指责、批评、嘲讽着社会的不公、人性的卑劣、体制的欠缺,可是,往往就是同一批人,又总在现实生活中处心积虑地靠近着那些黑暗,发扬着那些卑劣,利用着那些不公,并从中获益。”
  
  7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怎样写“再启”》,说书信里的“再启”别有意趣,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有一个说的是一个赋闲多年的文人,给友人写信,说政府无能,时局混乱,自己一事无成,心灰意冷。信中满是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愤懑痛恨之语,但全信写完,后头突然又加了一笔“再启”:“顷接交通部老于来信,谓已替我谋得××部参事一席,月薪四百。天啊!我要到南京去了!”
  
  朋友说:“你看,还不都是一样?”我连连称是,心里对他的这番洞见很是佩服。朋友乃把杯中啤酒一饮而尽,说:“走吧,不早了,下次再聊——哦,我埋单吧。不要争了,我能报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2:47

神位官位心位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98次   有好心人劝我去庙里烧烧香,拜拜佛,许个愿,说那样的话佛就会救我,我的两条业已作废的腿就又可能用于走路了。
  
  我说:“我不信。”
  
  好心人说:“你怎么还不信哪?”
  
  我说:“我不相信佛也跟个贪官似的,你给他上贡,他就给你好处。”
  
  好心人说:“哎哟,你还敢这么说哪!”
  
  我说:“有什么不敢?佛总不能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吧?”
  
  好心人说:“哎哟哎哟,你呀,腿还想不想好哇?”
  
  我说:“当然想。不过,要是佛太忙,一时顾不上我,就等他有工夫再说吧;要是佛心也存邪念,至少咱们别再犯一个拉佛下水的罪行。”
  
  好心人苦笑,良久默然。
  
  我忽然心里有点怕。也许佛真的神通广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让我的腿好起来?老实说,因为这两条枯枝一样的废腿,我确实丢失了很多很多我所向往的生活。梦想这两条腿能好起来,梦想它们能完好如初,22年了,我以为这梦想已经淡薄或者已经不在,现在才知道这梦想永远都不会完结,一经唤起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烈。
  
  我既非出家的和尚,也非在家的居士,但我自以为对佛一向是敬重的。我的敬重在于:我相信佛绝不同于图贿的贪官,也不同于专制的君王。我这样说绝不是转弯抹角地恭维。在我想来,佛是用不着恭维的。佛,本不是一职官位,本不是寨主或君王,不是有求必应的神明,也不是可卜凶吉的算命先生。佛仅仅是信心,是理想,是困境中的一种思悟,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赎之路。
  
  这样的佛,难道有理由向他行贿和谄媚吗?烧香和礼拜,其实都并不错,以一种形式来寄托和坚定自己面对苦难的信心,原是极为正当的,但若期待现实的酬报,便总让人想起提着烟酒去叩长官家门的景象。
  
  我不相信佛能灭一切苦难。我想,最要重视的当是佛的忧悲。常所谓“我佛慈悲”,我以为即是说,那是慈爱的理想,同时还是忧悲的处境。佛因苦难而产生,佛因苦难而成立,佛是不尽苦难中的一种信心,抽去苦难佛便不在了。佛并不能灭一切苦难,即是佛之忧悲的处境。佛并不能灭一切苦难,信心还可成立吗?还成立。落空的必定是贿赂的图谋,依然还在的就是信心。信心不指向现实的酬报,信心也不依据他人的证词,信心仅仅是自己的信心,是属于自己的面对苦难的心态和思路。这信心除了保证一种慈爱的理想之外什么都不保证,除了给我们一个方向和一段路程之外,并不给我们任何结果。
  
  中国信佛的潮流里,似总有官的影子笼罩。求佛拜佛者,常抱一个极实惠的请求,求儿子、求房子、求票子、求文凭、求户口、求福寿双全……所求之事大抵都是官的职权所辖,大抵都是求官而不得理会,便跑来庙中烧香叩首。佛于这潮流里,那意思无非是一个万能的大官,且不见得就是清官。徇私枉法乃至杀人越货者竟也去烧香许物,求佛保佑不致东窗事发或锒铛入狱。若去香火旺盛的地方做一次统计,保险会是:因为灵魂不安而去反省的、因为信心不足而去求教的、因为理想认同而去礼拜的,难得有几个。
  
  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神位,历来少为人的心魂而设置,多是为君的权威而筹谋。“君权神授”,当然求君便是求神,求官便是求君了,光景类似于求长官办事先要去给秘书送一点礼品。君神一旦同一,神位势必日益世俗得近于衙门。中国的神,看门、掌灶、理财、配药,管红白喜事,管吃喝拉撒,据说连厕所都有专职的神来负责。诸神如此务实,信徒们便被培养得淡漠了心魂的方位;诸神管理得既然全面,神通广大且点滴无漏,众生除却歌功颂德以求实惠还能何为?大约就只剩下吃“大锅饭”了。“大锅饭”吃到不妙时,还有一句“此处不养爷”来泄怨,还有一句“自有养爷处”来开怀。神位的变质和心位的缺失相互促进,以致佛来东土也只热衷俗务,单行其“慈”,那一个“悲”字早留在西天。这信佛的潮流里,最为高渺的祈望也还是为来世做些务实的铺陈——今生灭除妄念,来世可入天堂。若问:何为天堂?答曰:无苦极乐之所在。但无苦怎么会有乐呢?天堂是不是妄念?此问则大不敬,要惹来斥责,是慧根不够的征兆之一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2:58

优质的信仰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210次   1891年11月,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快要死了,他姐姐请来一位神父为弟弟做最后一次祷告。这位神父知道了这位天才诗人的非凡经历后,尽管他了解到兰波是一位对上帝大不敬者,却依然满怀敬意,庄严地对他的姐姐说:“孩子,你的弟弟有信仰,你说呢?他有信仰,有一种我见所未见的优质信仰。”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夫人爱玛的怀里停止了呼吸。达尔文的遗愿是葬在唐恩村的家族墓地中,与哥哥伊拉兹马斯和夭折的大女儿安妮埋在一起。他的家人和村民们也都希望他能长眠在他已生活了40多年的土地上。但是英国的媒体则认为,以达尔文的成就,应该为他举行国葬,埋到英国的先贤祠——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媒体的呼吁声中,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给达尔文的家人去信,请求他们同意达尔文入葬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达尔文的邻居、林奈学会会长兼议员约翰·鲁巴克收集了28位议员的签名,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主教请愿。正在法国访问的主教甚至还未收到议员的请愿书,就已经发电报表示同意让达尔文入祠。4月26日,在“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的赞美诗歌声中,达尔文被埋在了牛顿墓的下方。
  
  没有人觉得把提出了动摇基督教基础学说的人埋在大教堂里有何不妥。《时报》甚至评论说:“该大教堂需要这个葬礼甚于该葬礼需要大教堂。”教会报纸《晨报》声称:“我们无法欣赏他的理论的全部,但是我们敬佩他的生活。”《教会时报》则干脆说达尔文是一名“基督教绅士”。
  
  事实上,达尔文死时不仅不信神,甚至对基督教极其反感。他生前不愿公开他的宗教立场,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愿引起争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认为不信神的立场只适合于有教养的人,让普通大众接受无神论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是在私下场合,达尔文并不掩饰他反对基督教的立场。在自传中,他用一章专门阐述自己的信仰,批驳各种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据,认为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上帝存在。
  
  兰波和达尔文都不信神,但他们都有优质的信仰。那位了不起的神父为临终的兰波做了最后一次祷告,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至今也仍安葬着达尔文。“不信神的立场只适合于有教养的人,让普通大众接受无神论的时机还不成熟”,100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达尔文所说的“时机”成熟了没有,我只知道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是相当的可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3:08

威廉一世的散步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63次   话说19世纪末,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自击败法国后,侵略野心正炽。
  
  一日清晨,他轻车简从,突然驾临日本驻柏林的大使馆。守卫仓皇传报,日使好梦方酣,惊闻德皇驾到,急令仆从先在客厅款待,自己赶紧整肃衣冠出谒,请询有何指示。威廉一世笑道:“不过晨起散步,顺道路过此处,其实没什么事。”言毕即刻离去。
  
  又一日清晨,他重施故技,前往英国大使馆。英使亦尚在睡觉,一听德皇登门,即命仆从请入内室,仅着内衣拜见,并向威廉一世道:“陛下这么早亲自到敝使馆来,必有重要事项,不敢让陛下久候,故先请入室内,失礼之处,尚请见谅。”德皇回答如前,随即径自离去。
  
  事后,威廉一世对近臣提及此事,说:“日本人太呆板,拘执成规,不足畏也。可怕的倒是英国人,他们懂得应变,不是好欺负的。”德皇竟可从两个大使的穿衣觐见,觇知其如何处理紧急情况,进而看出英、日两国的民族性及其作为。
  
  所谓决断,即是指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3:39

说情高招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35次   湖南某县一个和尚犯了事,被枷号示众,于是他请人送礼,找王闿运帮忙说情。

  王闿运坐了轿去衙门访县太爷,县太爷恭敬如仪。

  送客时,走到被枷的和尚跟前,王闿运说:“这个和尚,枷得好!枷得好!前些日子和他下棋,一个子儿都不肯让!”

  有了这话,县太爷还能不买账?

  和尚遂得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3:51

字条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17次   1995年的某一天,我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去红顶子楼作家公寓拜访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去之前,文友告诉我,刘绍棠先生在两年前得过一场大病,至今没有痊愈,行走仍需家人搀扶。

  当我来到绍棠先生家门前的时候,看到门上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弱病残,四类皆全;医嘱静养,金玉良言。上午时间,不可侵犯;下午会客,四时过半。人命关天,焉敢违犯;请君谅解,大家方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4:02

补偿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47次 美国作家戈普尼克说:“对心灵来说长相很重要,聪明人的聪明通常是对其相貌缺陷的补偿,哪怕不过是鼻子太大或长了一对招风耳。相貌丑陋而用功思考的人,如苏格拉底和萨特,是在用他们的头脑去弥补他们长相上的不足。加缪长得很帅,有一次看到萨特拼命向一个漂亮女孩示好,便问萨特为何不能像他那样从容一点。萨特说:‘你看到我的脸了吗?’当长得帅的男子或漂亮的女性从事脑力工作时,我们会对他们刮目相看,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本可以选择靠脸吃饭的道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4:11

记得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39次   历史学者杨天石先生对蒋介石的日记研究后发现,“蒋介石与宋子文在大部分时间里关系极坏”。据说将去台湾时,这对争吵了20多年的亲戚与冤家,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蒋说:“你为党国做了许多事,我都记得。”宋则说:“你打了我几次,我也记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4:23

义人门德斯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82次   1940年5月10日清晨,纳粹德国向法国发起全面进攻,6月22日迫使法国投降。德法战争期间,在法国南部重镇波尔多,葡萄牙外交官阿里斯蒂德·德·索萨·门德斯正经历着人性与政治的痛苦抉择。
  
  上司命令他不要再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任其自生自灭。如果他从命,就能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良知又告诉他这无异于成为纳粹帮凶。门德斯陷入了深刻的煎熬,从6月14日到16日,整整3天他躺在床上无法做任何事情,只能祈求上帝启示自己,在良知与现实、生与死的问题上该何去何从。最终他重新站了起来:“我宁愿站在上帝一边对抗人类,而绝不站在人类一边对抗上帝。”他毅然决定,“有如此之多的犹太人因希特勒而受难,那么无疑一个天主教徒也可以为这些犹太人而受难。”
  
  此时的门德斯不再是一个以些许善行聊以自慰的小人物,3天的精神炼狱将他打造成一个肩负起人类的罪恶与悲苦,在良知和信念的强大支撑下无私无畏的义人。
  
  门德斯生于1885年,1908年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获得法学学位,随后进入外交部,在1940年就任驻波尔多领事馆总领事。他的外交官生涯正赶上葡萄牙和欧洲最动荡的时期。葡萄牙先后经历君主制、共和国、军政府,直到1932年,同样毕业于科英布拉大学的萨拉查开始了其长达30多年的独裁统治。他在1933年操纵通过了新《宪法》,仿照11年前上台的墨索里尼,把法西斯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就在同一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3年后,佛朗哥在西班牙上台。
  
  门德斯出身中下层贵族,面对国家内部的动荡和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只是个无奈的小人物。他接受来自本国无论哪一任政府的命令,作为一个恪尽职守的政府职员完成自己的工作。但风云大势却将他推入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境。
  
  出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萨拉查试图在法国和德国之间走一条中间路线,但是随着希特勒在欧洲的疯狂进攻,他的立场也有所改变。1939年11月11日,萨拉查发布命令,禁止葡萄牙驻外使领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一直在暗中救助犹太人的门德斯,此时只能半遮半掩地继续。为了家人的安全,他把妻子和14个孩子中的12个送回葡萄牙,并尽力依照里斯本的要求来走签证程序,在此基础上打些擦边球帮助犹太人,以对得起良心。
  
  到1940年6月中旬,法国的失败已成定局,葡萄牙对阳奉阴违的门德斯的训诫越发严厉。他感到无法再继续下去,便打算为相交有年的犹太拉比克鲁格发放一份签证,希望能帮老朋友一把。对门德斯来说,将克鲁格送走就意味着自己道德责任的完结,不用再承受上司怀疑的目光,就此结束担惊受怕的日子。
  
  未料克鲁格毅然拒绝,他说:“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份签证,却把我的教众留在身后。”门德斯十分吃惊,他的行为面对克鲁格的道德勇气显得如此渺小。他陷入内心煎熬,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经过炼狱般的痛苦思索,他最终决定:“我无法做出其他选择,我将心里充满对神的爱,而甘愿承受因此到来的一切。”
  
  门德斯的抉择让他在一个充满了罪恶的疯狂年代成就了伟大。用法国大革命时期保守主义者迈斯特的说法,正是义人的受难,才证成了人类的道德。如果人类行善积德只是为了获得好报或良心安慰,那么道德将会堕落为简单的因果决定。所谓义人,就在于他明知自己的选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仍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良知。
  
  门德斯很快开始了救赎之旅。他简化签证手续,从6月17日开始夜以继日地发放签证。7月8日,早已接到马上回国命令的门德斯磨磨蹭蹭地走了,这20多天里他共发放签证3万多份。回到祖国后,门德斯受到萨拉查政府的严厉惩罚,失去了所有的工作机会,过去的同事、朋友甚至某些家庭成员都疏远了他。1945年战争结束,萨拉查政府对门德斯的封杀却在继续。他没有退休金,中风偏瘫,直到1954年死于贫病之中,仍背负着叛国的罪名。
  
  迫害门德斯的萨拉查政权,却因门德斯的义举而广受赞扬,美国一份杂志甚至将萨拉查誉为“自航海家亨利以来最伟大的葡萄牙人”。但历史不会被长期嘲弄,受难的义人终将为“何为伟大”标明基准。以色列在1966年授予门德斯“国际义人”的称号,葡萄牙在结束了法西斯政权10多年后,也终于在1988年承认了门德斯的义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0 17:44:37

树时间:2013-02-06 作者:小小Z 点击:158次   今晚我想到了我的外祖父。几周前他给我讲了个故事,关于世界有多美好的故事。
  
  我的外祖父母住在一幢黄色的木屋里,这是他们很久以前造的房子。他们有个大花园,他们总是在花园里花费很长时间。花草树木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他们知道应该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施肥,什么时候收获。他们总是讨论种植技术以及把花送给朋友或家人的事情。
  
  他们造房子的时候,外祖父曾种过一棵苹果树,在花园的最深处。我从没见过这棵树,我出生时树就没了。
  
  但是我听说过它。
  
  树种上几年后,开始结出苹果来。很多苹果。外祖母用苹果做果汁和果酱。
  
  但是不幸发生了。
  
  那是个清爽的夏天,苹果很大很漂亮,马上就可以收获了。
  
  但是一天早晨树被毁了。外祖父说当时看上去真惨。后来树就死了。
  
  外祖父走进屋里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外祖母。然后他脱下工作服,换上干净的衣服,出门下坡,经过教堂,径直去了职校。
  
  他和校长谈了话。
  
  学校认真地处理了这件事,不久就有3个年轻小伙子认了错。
  
  他们原本只是闹着玩儿,但是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很自责。
  
  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挺严重的。外祖父和校长都认为应当照章办事。
  
  那时候一棵苹果树值150克朗。最后决定,男孩们应该赔偿损失,每人50克朗。
  
  外祖父说,当时这是一大笔钱。
  
  男孩们应该每周支付一定的数额,从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
  
  外祖父亲自去过学校,他知道男孩们没有什么闲钱,而且他们的家长为了送他们上学也已经掏空了口袋。他们必须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挤出钱来,这意味着所有花钱的课外活动都必须大幅缩减。他们几乎买不了任何想要的东西,不能去电影院,不能与女孩儿约会,几乎什么都干不了。
  
  每个周六,男孩们红着脸来到外祖父母的家门口付钱。他们很少说话,只是飞快地伸出手,把硬币塞到外祖父的大手掌里。外祖父严肃地点点头,清点一下。就这样日复一日,冬尽春来。
  
  5月,花园里又开满了花,职校也放假了,男孩们要回家了。他们最后一次上门时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他们按了门铃,外祖母引他们进屋,请他们吃蛋糕和华夫饼。
  
  男孩们吃了糕点并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还握了外祖父、外祖母的手。
  
  男孩们都觉得轻松了,头一次开始和外祖父攀谈起来。他们说了些学校的事情以及暑假的打算,他们说了他们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脸上都是笑容,无债一身轻。
  
  然后男孩们起身告辞。
  
  外祖父也站了起来。
  
  “等一等,”他说,“还有一件事。”
  
  男孩们停了下来。外祖父走出客厅,走向厨房里硕大的橱柜,把手伸进柜子深处,拿出3个信封。然后他走向男孩们,塞给每人一个信封。
  
  男孩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互相看了看,然后打开信封,眼泪从他们的脸颊上滚下来——外祖父把钱全都还给了他们。
  
  外祖父说他一直打算把钱还给他们。这不是钱的问题,他说。
  
  我想着那些男孩儿。现在他们都老了。已经过了50年。
  
  他们一定找到了世界真美好的感觉。一切都很靠谱,一切都有意义。
  
  我揣摩着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他们大约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个种着苹果树的花园。
页: 2720 2721 2722 2723 2724 2725 2726 2727 2728 2729 [2730] 2731 2732 2733 2734 2735 2736 2737 2738 273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