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3:27
多年未曾联系的大学同学,一日突然路过我的小城,跑来见我。
同学来自大都市,那里有直通云霄的摩天大楼,有鲜亮明艳的佳人和轿车,有精致的咖啡厅音乐吧,时尚的风吹啊吹啊,吹开一城的芳华,更兼有若干的景点,每一处都是游人接踵,让人神往不已。
小城却是一片狭小的天空。所以得知同学要来,我手忙脚乱好是一顿准备,我甚至把家里的窗帘换了,碗盏换了,以便配得上大都市的优雅。
同学是在晚间到的,我精心准备了晚饭,她却提出要逛小街吃小吃。我百般推托,我说那街实在没逛头,不及你们大城市的百分之一,那小吃也没什么特色,无非是些下岗工人,摆个小摊,下下馄饨面条什么的。同学却兴趣盎然。无奈,只得陪她走一遭。
每一处我走熟的地方,在同学眼里,竟都入得景来。她挂在胸前的数码相机,不住地咔嚓着。我在一旁笑她,是不是大鱼大肉吃多了,看到乡村的野菜,也觉得新鲜了?同学含笑不语,一圈逛下来,竟是满足得很,然后,馄饨摊上要上一碗馄饨,吸溜吸溜地,她吃得精光。
回家,把她拍的照片输入我的电脑中,当一幅幅画面在我面前展开时,我突然惊诧地发现,这个我生活了好多年的城市,我对它,竟是陌生的:静静闪烁的霓虹灯下,一对情侣在散步,仿佛听见他们轻喃着的幸福和甜蜜,整个画面美若轻岚;露天广场,裸露的台阶上,泊满月光,背景,是一幢一幢的住宅楼,每一个窗口,都亮着温暖的灯光,淡定从容……
我叹,呵,真没想到。
同学就笑了,说,这就叫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是没有啊,而是我们的眼睛麻木了。
只一句,就如醍醐灌顶。
我想起一位诗人写的一首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别处的风景总是对我们造成无限的诱惑,我们像追风的猫似的,追着跑,因得不到而沮丧而感叹,却永远不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们也是他们追寻的风景。这就如同爱情,如同幸福,我们追寻很久,回头才发现,它原来一直就在这里,就在那看似平淡的一鼎一镬之中。
有时,最好的风景,在身边。抑或,就是我们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3:43
逢寒暑假,他都要去名山大川写生作画。
这一次,他来到堪称胜景的搽耳山。面对眼前的悬崖峭壁、参天古木、飞瀑流泉,他不禁喜出望外,当即在此支起简易帐篷住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作画不辍,流连忘返。
近日,他注意到巍峨的西峰峰巅是搽耳山最早沐浴晨光的地方。在那里画日出,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天拂晓,晨光尚浓,他就背上画夹走出,直奔西峰而去。
走着,走着,忽闻,潺潺流水声。原来是一条小溪挡住了去路。溪宽数尺,奋力一跃,似乎可以越过;入溪趟水,似乎可以涉过。然而晨雾朦胧,数尺之外,土石草木皆影影绰绰,虚实莫测,他不敢贸然过溪。正犹豫间,见身旁有被雷电劈断的数株松柏,便用以搭桥。并列三五根树干后,尺余宽的小桥铺成。于是,过溪便无惊无险,如履平地了。
由于一路顺风,时间充裕,他赶在日出之前登上西峰,一幅搽耳山日出的水彩写生,转眼间就完成了。
待朝阳驱散山间雾霭之后,他欣欣然哼着小调蹦蹦跳跳地沿原路下了西峰。
当他来到距小溪十来步远处,不由得笑了。
他笑他太胆小了,眼前的小溪太微不足道了。
它宽不过一大步———一抬腿就能过去,可他今天清晨居然还在溪上架起桥来。真是多此一举。
然而,待他走到他架设的小桥旁,正要抬腿走回去,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他怔住了,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乖乖,这腿下边哪儿是什么小溪?这里原来是搽耳山东西两峰之间的一线天哪!
他不由得倒退了一步,又一步。
被他惊慌的双脚碰滚下去的石头,过了几分钟之后,坠落谷底的响声才传上来!
他不由得又倒退了一步,又一步。
他呆呆地看着“小溪”上平铺着的树干,看着树干上面他今天早晨大步走过时的脚印……然而此时,他不仅未能从这座桥上走回去,而且连在这儿多站一会儿,多看一会儿的勇气也没有了。
因为他的双腿在不由自主地颤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4:15
有一位慈爱可敬的中学教师,在那个癫狂的岁月里,却受人诬陷,被造反派们屡次批斗。
造反小将说他有反革命言论,并在授课的时候大肆传播,是一个隐藏的反革命分子。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折磨他,摧残他,让他交待自己所谓的罪恶行径和思想。
可是,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他没有什么可交代的。他也知道他为什么会被批斗,可能是上课的时候,说错了话。可到底是哪句话说错了,他实在记不起来了。
他也知道告发他的是他的学生,而且也知道是哪几位学生。
最终,因为他“认罪”态度不端正,以反革命罪被判入狱20年,到内蒙古大草原服刑。在内蒙古,他度过了极其黑暗的20年。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学会了生吃辣椒和牛羊肉,当年风华正茂,平反回来时已是白发苍苍,满面风霜。
回到家乡后,那间老屋已经倒塌,妻子也已改嫁远方,惟一的女儿和一个屠夫结了婚,生了一大堆儿女。面对老父归来,女儿只是关心他的补偿金有多少。当年那个扎着羊角辫和他说长大后要当作家的天真纯洁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被岁月和生活重压下满口粗话的俗人。
他留下了一大笔钱给女儿,让她改善自己的生活。然后在城郊的一个村落里购了一间民房,安度晚年。
平时里,老人按照记忆写了一些文字,陆续发表在报纸上。有一家出版社看中了他的题材,为他出了一本书,结果这本书大受欢迎,他成了名人,电视台也做过他的访谈节目。
有一天,老人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当年的一位学生写来的,他在信中向老人表示忏悔,说当年他是告发者之一。
老人回信说:“你不要难过,其实我当年就知道谁是告发者,我早已原谅你们了,因为你们还是孩子。”
在短短的三年内,老人陆续收到四位学生的忏悔信,他都一一回信,希望他们不要再记着过去的事了。
后来,老人病了,很重,医生终于无力回天,交代家人准备后事。弥留之际,老人对身边的一位旧时挚友说:“我还有一件未了的心愿。”
老友凑到他的嘴边,他艰难地说:“当年,告发我的共五位学生,其中四位已经知错忏悔了,还有一位学生叫柳某某,他一直没和我联系。我一直为他感到不安,其他四位学生已经摘掉了多年的心病,他不应该再背负着当年的痛苦……”
老人接着说:“我知道柳某某的住址,我拜托你转告他,我早已原谅他了。”
老友泪光闪闪,无语凝噎,在场的医生、护士也无不感动。
老人死后,原学校为他设灵堂,出殡前,有一位中年男人在老人灵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
众人发现,他是一位企业家,在市里炙手可热,叫柳某某,他说自己是老人的学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4:41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个名叫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的年轻人被征入骑兵营。由于战争进展不顺,士兵奇缺,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他就被临时派往战场。在战斗中,年轻的麦金太尔担惊受怕,终于开小差逃跑了。后来,他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当麦金太尔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向当时的总统林肯发出请求。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少不更事,他需要第二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然而部队的将军们力劝林肯严肃军纪,声称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必将削弱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在此情况下,林肯陷入两难境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宽恕这名年轻人,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认为,把一个年轻人枪毙对他本人绝对没有好处。”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要求将军们放麦金太尔一马:“本信将确保罗斯韦尔·麦金太尔重返兵营,在服完规定年限后,他将不受临阵脱逃的指控。”
如今,这封褪了色的林肯亲笔签名信,被一家著名的图书馆收藏展览。这封信的旁边还附带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牺牲于弗吉尼亚的一次激战中,此信是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的。”
一旦被给予第二次机会,麦金太尔就由怯懦的逃兵变成了无畏的勇士,并且战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是何等巨大。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可能不犯过失,但只有宽恕才能给人第二次机会,只有第二次机会才有可能弥补先前犯下的过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4:49
希拉和丈夫汤姆是社区里的模范夫妇,邻居们从没听他们吵过嘴。在大家的印象中他们总是手牵手在夕阳中散步。在他们结婚30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晚会上,有人问希拉,他们多年来相敬如宾的秘密是什么?
妻子看着在招呼客人的丈夫微笑着说:“在结婚那天,我想,为了将来的幸福我要容忍汤姆的一些缺点,当时我觉得10个缺点我还忍受得了。所以我决定在日记本上列出汤姆的10个毛病,对汤姆的这些毛病我绝不干涉或抱怨。”
“您列出的是哪10个毛病呢?”一位年轻女士急忙问。
希拉笑着摇摇头,“我一直没有时间把它们写下来。每次汤姆做了让我生气的事,我都对自己说,‘这次算他运气好,犯的是我决定容忍的10个毛病之一,否则我绝不饶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5:41
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彼此残杀,规模之大,在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美国政府极为惊骇。人们渴望的和平能够得以实现吗?没有人知道这一点,但总统威尔逊决意尝试,他要派遣一位私人代表作为和平特使,与欧洲军方进行磋商。
主张和平的国务卿勃拉恩很想获得这次机会,他知道这是使自己立功并名垂青史的一个机会。但威尔逊却委派了另一个人———他的挚友赫斯上校。赫斯上校当然很荣幸,但他还有一个麻烦,他得将这一不受人欢迎的消息告知勃拉恩并且不能触犯他。
赫斯上校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当听说我要到欧洲去做和平特使时,勃拉恩显然很失望,他说他曾打算他自己去干这事。”
我回答说:“总统认为,任何人正式地去干这事都不大适宜,因为派他去会引起注意,人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到那里去———”
从赫斯上校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暗示,赫斯无异于告诉勃拉恩,他太重要了,不适宜这一工作———这样便使勃拉恩获得了一种满意。
赫斯上校十分精明且饱经世故,他在处理这一事情的过程中遵守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永远使对方乐于做你所提议的事。
我还认识一个人,他必须推辞许多演讲邀请,有来自朋友的邀请,或来自情所难却者的邀请。但他做得巧妙,他既推辞了对方,也令对方满意。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他没有只是说太忙,太这个或那个,而是在表示对邀请的感谢与不能接受而感到抱歉以后,再提议另一个人去代替他。也就是说,他不给对方一些时间对这推辞感到不快,他立刻使对方想到了可以得到另一些演讲者。
当拿破仑创立荣誉队时,共颁发了1500枚十字徽章给他的兵士,提升他的18位将军为“法国大将”,称他的部队为“大军”,人们都说他孩子气。
拿破仑被人批评给老练的精兵一些“玩物”,而拿破仑回答说:“人们本来就受着玩物的统治。”这种给人授衔和权威的办法对拿破仑有效,对你也同样有效。
我的一位朋友,纽约斯卡斯戴尔的琴德夫人,她向我提起过孩子们在她的草地上乱跑,踏坏了青草,她为此事烦恼。她试过批评的办法,也试过利诱的手段,但都没有效果。后来,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她试着给孩子群中最坏的一个人授予一个头衔,让他获得一种权威,叫他做她的“侦探”,让他管理草地,不准有人侵入她的草地,谁知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她的“侦探”在后院生了一把火,把一根铁条烧得红热,恫吓要烫任何践踏草地的孩子。
获得权威,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当你使用这一原则时,他人更容易喜欢做你想做的事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5:53
有位身高不足1.4米的英语教师被作为惟一的一名代表派到省里参加一个教育团到新西兰的学习访问。在新西兰期间,他们意外地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隆重欢迎,更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新西兰市的市长。政府先安排他们参观了当地的学校并与当地的学生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然后安排他们到当地旅游胜地旅游。
在短短的几天访问时间内,日理万机的新西兰市的市长数次接见了他们。临走那天市长主动提出合影的建议。
当摄影师调焦距选角度的时候,难题出现了。相比而言,市长像一棵挺拔的大树而矮小的老师像一丛灌木,整个画面十分不协调,无论怎样摆角度调焦距都无法将集体合影完美地表现出来。
摄影师很窘迫,矮个老师很尴尬,她红着脸提出自己不想合影的要求,不料被市长微笑着否定了。让大家始料不及的是,市长微笑着当众跪下来!此时的画面正好符合摄影师拍摄的最佳高度,画面布局十分和谐。
一个风度翩翩的市长竟为了一个矮个子的中国女教师完美地进入画面跪了下来,这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教师们的眼中有了泪。
市长下跪不是一种屈辱,而是一种风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9:03
加里·高登军士长和兰德·舒加特上士是索马里游骑兵特遣队中一个狙击小分队的领导与成员。在1993年10月摩加迪沙的袭击战斗中,他们坐在直升机上盘旋在两架直升机坠毁的地点上空,展开了对敌军精确猛烈的射击。当获知没有地面部队可以解救其中一个坠机的飞行员,同时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敌军正向该点接近时,他们主动请缨去保护身受重伤的战友。
加里·高登军士长和兰德·舒加特上士下落到飞机坠落点以南一百米左右的地方。他们身边只带了个人武器,冒着枪林弹雨,穿过了无数的屋棚,抵挡了聚合在坠落点周围的敌军攻击,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来到了坠机飞行员身边。他们把伤者拖出坠机后,在周围筑起了一道防线,身陷险境,并且抵抗住了一系列的袭击。两位军士继续保护着他们的战友,直到耗尽最后一颗子弹,他们自己也身受致命伤。他们的行动挽救了一位陆军飞行员的生命。
没有人会知道,当加里·高登军士长和兰德·舒加特上士离开自己乘坐的相对安全的直升机,冒死去援救坠机飞行员的时候,脑海里都在想些什么。两位军士知道,没有地面部队可以依靠,他们当然也知道这样做是有去无回的。他们可能怀疑过,自己这样做会不会于事无补;但是,他们做了自以为正确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是以美国陆军的价值为基础的,这些他们早就心知肚明了:忠于他们的战友,不管环境条件如何,他们都有责任遵循这些价值观;即使面临巨大的危险,仍然敢于行动的勇气;无私奉献的精神,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加里·高登军士长和兰德·舒加特上士将这些陆军的价值观坚持到了最后:他们牺牲后被授予荣誉勋章。
价值观决定行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9:35
美国有一位图书馆馆长,每天早上8点,总是亲自为自己的图书馆开门,然后向第一批踏进图书馆大门的读者致意请安,再巡视一番后,才去自己的办公室。
有人告诉他,馆长不必做这些小儿科之事。而他却认真地回答:“我来开门,是因为这是我一天做的事中,惟一能对图书馆真正有用的。”
一个打毛衣的女人是美丽的,一个劈柴的男人是好看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是动人的,一只采蜜的蜂儿是美好的……
每一天过来,忙忙碌碌之余,你是否反思过,你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不要小看那些小如开门的琐事,它构成我们生活中最细致最亲切的一环。在我们心存高远的时候,不要忽略眼下的每一个细节,正如树枝上的一个小芽,明天它就是一片翠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0:09:46
2004年3月17日,美国情报部门截获两份电子邮件,邮件的主人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女儿拉娜和她的密友阿伊莎。前不久,英国《太阳报》刊登了这两封信。
阿伊莎:阿布杜拉国王总算正式收留了我们,居住条件也有了改善,热水已正常供应。虽然我们还不能自由活动,但至少安全有了保障。昨天,红十字会的官员带来一封信,说,父亲的精神并不像外面传言的那样糟糕。感谢真主!能让我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现在我正在考虑写一封既能通过检查,又能给父亲安慰的信。他太需要我了。另外,军管处已允许我们其中的一人回伊拉克与律师接触,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一切都在好转,感谢您的支持!
阿伊莎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位公主。她的信是这么写的:
拉娜:我烦透了,所有的仆人都在跟我作对。我要的是凉咖啡,端上来的却冒着热气;我最讨厌带奶油的芝麻点心,而他们送来的偏偏就是这种东西。今天,班斯玩水果刀划破了手,服侍他的六个仆人已被我全部辞退,他们是一群我所能见到的最无责任心的家伙。明天我准备到班加西去,如果日子再这样下去,我非发疯不可。祝你好运,真主保佑你。
对比这两封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现了衡量幸福的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不关痛痒的事挂在心上,才会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感觉;那些正经历着大灾大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只有像拉娜那样,在失去了幸福以后,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